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

标签:
军事 |
首都基希讷乌位于摩尔多瓦中部,坐落在德涅斯特河支流贝克河畔,有500多年的历史,人口约79万。基希讷乌1466年首见记载, 早期曾被斯特凡三世(大公)统治,后归属土耳其。摩尔多瓦独立,基希讷乌成为首都。
城市在二战期间损失严重,市内主要古建筑中仅有大教堂和建于1840年的凯旋门尚保持原貌。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是摩尔多瓦的工业中心。
基希讷乌历史悠久,1466年始建.原是比萨拉比亚修道院镇,1812年并入俄国。20世纪初修筑铁路后,与西欧,黑海港口及俄罗斯中部各州联系加强。1918年起归属罗马尼亚。1940年随比萨拉比亚并入原苏联,成为苏联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首都.
中世纪的基希讷乌老城建在贝克河谷地,新城建在沿河阶地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郊区园艺业十分发达。盛产葡萄和葡萄酒,被称为葡萄之乡,国徽上就雕刻着一串串的葡萄.
关于葡萄在摩尔多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摩尔多瓦城堡被土耳其人围困了很长时间,城堡内的战士与敌人英勇战斗,水断粮绝,身体虚弱已经无力作战,眼看城堡就要被敌人占领,就在此时,一群白鹳从远方向城堡飞来,嘴里都衔着一串串葡萄。白鹳衔来的葡萄使战士们解除了饥渴,最终打退了围城的敌人。直到今天,在摩尔多瓦生产的葡萄酒的酒瓶上,都有嘴叼一串葡萄的白鹳的商标。
基希讷乌以葡萄酒酿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建筑建材,金属加工,轻工等工业为主,生产的葡萄酒和水果罐头都十分有名。
这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白色建筑,都是用摩尔多瓦境内盛产的石灰石为材料建成。城市街道呈棋盘状,列宁大街和普希金大街是城中主要街道。市内保留着许多古迹,有钟楼,凯旋门,主教堂,圣母圣诞教堂等。在沙俄时代,普希金曾因写了热爱自由的诗篇而被流放到当时是边远地区的摩尔多瓦,在这里,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有过密切往来,这里有普希金故居,现在是博物馆。基希讷乌还是摩尔多瓦的科学,文化中心,建有摩尔多瓦科学院,土壤,葡萄酒酿造,园艺等研究所和基希讷乌大学,1955年又创建了摩尔多瓦歌剧舞剧院。
基希讷乌在苏联时期根据俄语发音曾译为基什尼奥夫,该市人口中有70%是摩尔多瓦人(罗马尼亚族),13%是俄罗斯人。全市共分成五个行政区。
市内有三个主要巴士终点站,一个国际铁路终点站与基希讷乌国际机场。也有私人经营的计程车与迷你巴士系统,服务市区内的交通需求。
基希讷乌境内有36所大学,以及摩尔多瓦科学院。自独立后,整个城市逐渐变得较有生气且发展健全,居民生活水准也普遍比郊区高一些。
在1877-1878年之间的土俄战争中,基希讷乌曾被俄军方面作为侵攻土耳其的主要根据地,战略地位重要。19世纪,由于俄罗斯与波兰等地越趋激烈的反闪米特(一通行于北非与中东的语族,犹太人即属该语族之一)情绪,许多犹太人陆续迁居至基希讷乌,导致1900年的人口统计中,该市有高达43%的人口是犹太族裔。
与俄国境内许多地区同样,基希讷乌曾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和1905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发生两场大型的集体迫害事件,史称“基希讷乌集体迫害”。在这两场反犹太暴动中,至少有47与19名犹太人死亡,导致隔年大批居住在东欧地区的犹太人移民至西欧或美国。
1917年俄罗斯大革命后,摩尔多瓦地区趁机脱离俄国人的掌控,12月2日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但却在数天后遭罗马尼亚军队侵袭,并于1918年3月27日被罗马尼亚兼并,直到1940年为止。二战期间,夹在诸多大国之间的摩尔多瓦沦为战场,1941年6月22日基希讷乌遭到空袭并被当时属于轴心国阵线的罗马尼亚占领,1944年8月24日,又遭由东边进攻的苏联占领。基希讷乌在战后成为新成立的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首都,是苏联的组成共和国之一。
苏联统治期间,由于中央政府方面奖励苏联各地的人口移居如摩达维亚这般新占领的地区,使得基希讷乌的人口在这段期间飞速成长,从1944年的25000人左右暴涨到1950年时的134000人。1991年苏联瓦解,摩尔多瓦独立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基希讷乌理所当然也成为新国家的首都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