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脑思维图式-大脑、联想与注意力

(2014-08-21 13:01:37)
标签:

股票

                       大脑思维图式-大脑、联想与注意力

大脑随着生命一起成长、成熟,认识从接受外界事物开始,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件事物、一种知识,在这个不断建立充实大脑内容的过程中,思便一点点开始了,思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达完备起来,并逐渐获得了运算、判断、推理等等能力。尽管人类大脑的发达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它远远超过单一个体的生命周期,但在一个生命过程中大脑内容的建立规律,却也从某一个角度和侧面折射出大脑思维的整个形成过程和规律。

人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名字或概念,就想知道其他陌生事物的名字、概念,知到的越多,建立联想的可能性就越丰富,疑问也越多,求知欲越强。某种角度上讲思就是联想的产物。当然,对这个联想概念的理解,不能与我们日常说的联想概念完全相提并论,它们之间多多少少存在一点差异。意识、学习、反思,联想不断扩展,思在不断深化。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等感知的事物彼此之间建立联系,概念才可能萌芽,思维才开始孕育。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又会不断产生联想,一方面帮助了对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加丰富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每个概念的脑图之间在区域性上是有交集的,交集的存在,提供了联想的可能性、丰富性和随意性。联想可以是受到外界的事物、符号刺激所导致,这是最直接的对联想活动的触动,是介于“虚”“实”之间的概念建立形式。离开了外源触动因素,大脑依然可以在已有脑图内容之上建立起“虚”“虚”之间的联想活动。无论是哪种联想,都会产生新的内容,大脑进一步将这些内容比较和加工,寻找到自己有用的内容,并强化它,让它在脑图中留下深的印记,必要时,使用文字或语言将他们保留下来,免于忘记,也可以让第三者知晓。联想的能力是大脑思维力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和训练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和基础。

尽管脑图的交集提供了联想的可能,但联想却不一定发生在只存在交集的内容所在区域之间,脑图的活动是流动的、多变的,联想的内容也许是跳跃性的,跨“领域”、跨“学科”,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点不着边际的,这与个人思维的脑图特征有关。脑图越发达,想象力越丰富,联想到的内容越多,越与众不同。脑图的发达性为“跨界”的联想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网络通道,并产生新的交集区域。

                       大脑思维图式-大脑、联想与注意力

人脑的脑图活动是间歇的,相对连续的方式。这种相对连续性的图式有点像空中风力作用下快速漂移的云海,或是像成群的鸟在头鸟的带动下,不断改变着方向,却始终十分有秩序地飞翔。索性,我们将这种比喻中的飞翔就看做是思绪的流动模式,这样也许更形象一些。再换个角度说,不是大脑中的每一个区域都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有些则相对处在舒缓的、休息的状态,却随时待命,可以被“随叫随到”唤醒加入活跃的状态上来。

脑图的连续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无论思绪到哪,只要是它们所经过的区域就会有内容形成,只是在大脑中,并不对所有的内容产生意识,我们留住了与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内容相对靠近的内容,即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东西,包括可以被联想到的内容,而将其它的内容都放弃掉或是都忽略掉了。这并不是有意而为,属于认识规律的一种现象。这些被放弃的内容也许是有用的,这要被我们的脑图来甄别出才算数。当有一天,你的思维脑图变得更发达了,那些内容被脱颖而出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些。当然,这样的甄别能力不是说可以拾回原先的那些不曾被认识的内容,那些对于当时的大脑能力是不具有内容可言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是针对大脑具有这种能力以后发生的思维流动中那些以往不会被认识的中间环节产物。这是分析的认知结果,对个体而言可能对此不会有任何察觉,因为他能联想到的只能是他可以认知的内容。

当然,即使到了具有甄别能力的那一天,在脑图相对连续性的活动过程中,也不是所有的脑图成像都是非常清晰和一定有用的,呈现在大脑中的清晰内容才是我们需要的,而那些脑图运动中间阶段的内容或许真的就没有什么意义,这也完全可能。连续性是思绪的必要保证,却没有一定要呈现实像的要求。大脑对认知内容的认同选择,直接导致了只允许我们需要的有用内容才可以进入我们的意识被呈现出来。比如我们静思的时候,努力放空自己的大脑,尽量什么都不想,但这个时候并不是大脑停止了所有的活动,活动依然在,活动在就有一定的内容呈现,只是对我们的意识而言不是清晰的,而是一种模糊的,漂浮不定的内容,且不是被需要的。这也许和弗洛伊德的显意识和潜意识说法正好吻合,当然,它们绝非一回事。

                       大脑思维图式-大脑、联想与注意力

一旦具有了学习能力,大脑就必须具有注意力,这是孪生出来的,没有分辨力和大脑思维的聚焦力,就不可能有学习的活动发生。这个注意力的概念在于我们只是强调对认知对象的关注力,而非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脑集中在某个事件或对象上的关注所持续时间意义上的能力,它没有时间上持续性的概念,只是解释一种现象的存在。这种能力是进化的结果,因为进化本身就是淘汰没用的功能,让有用的功能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世俗意义上的注意力,一定是和大脑中某些化学反应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才能达到大脑运动图式中一种相对集中稳定的持续状态发生。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是不能够太长久的,过久了,学习思维的效率就会降低,增加了人的疲劳感。这也不是科学运用大脑的方法。世俗意义上的注意力较我们这里所说的注意力活动更高级一些,是大脑进一步发达的产物。

再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面对一本内容非常深奥或是自己完全不懂的文字的书,那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有联想吗?即使有也是没有实际效果的,没任何意义。而大脑对这样的书的印象只能停留在表象上,再无更深的内容留下。看不懂,跟看天书一样,这样的事,很多人都遇到过。没有联想发生,哪里来的注意力?如果有也是装腔作势。这不是较真,是讲道理。而知识深厚的研究人员,面对一种新的文字,他不会马上产生认知的联想,但却可以凭借长时间积累的专业经验和丰富的相关内容知识产生抽象的联想,并逐渐地走近真相,求得认知。尽管他可以寻找出各种证据来解释他的推测和结果,也还要经得起人们的认可和历史的检验才能最后被视为正确。这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工作,是要具备经过特殊训练的大脑的人才可以完成的工作。

注意力的能力和大脑思维的自导性能力是有关联的。思,注意力,学习能力和大脑的自导性思维能力在逻辑上是相生相伴的,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征,不可分割。当概念与概念的联系清晰地反映在了大脑中,并得到我们注意力的关注,意识便出现了,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证明了它们的存在。虚与实的差异性尽在于此。所以,哲学中对于虚实的很多争论,仔细想起来,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有时只是一种游戏而已。

那些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关注的视觉或听觉等对象,并不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联想,但也会或多或少地进入到大脑中来,成为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残留其中。尽管它们只是在眼前划过,在耳边飘过。这些对象不会留下太深的记忆,不用多久就会被大脑彻底遗弃。但他们必定已经进入了大脑中来,尽管很模糊,却也避免不了偶而增加我们似曾相识的事件发生,或是成为思维灵感的源泉,也许还会闯入到我们的梦境中来。这意外地再现,很可能让我们不知何因,连叹:奇怪、奇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