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2013-10-25 21:03:46)
标签:

杂谈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达172.08公里。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群峰高耸,怒江、独龙江两江纵贯,千山万壑,峰峦迭障。地势呈三山夹两江高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1170米,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6度,空气湿度达90%以上。县内资源丰富,有锡矿、铅锌矿、羊脂玉大理石和硅矿等。农产品有玉米、稻、小麦、甘薯等,并产黄连、贝母、厚朴等药材。

有大小河流42条,全县40%左右面积属于三江并流风景名胜核心区,森林覆盖率为77.2%。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有南北动植物的走廊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期原生物的避难所世界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有色金属和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境内居住着独龙、怒、藏、僳僳等15个民族,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四教并存,使贡山成为多民族文化与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民族节日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有独龙族开强瓦节、怒族仙女节、僳僳族阔时节,及剽牛祭天等等,民风民俗,古老纯朴。这里成为集世界自然遗产和独特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三江明珠

县府驻茨开镇。西汉时为越嵩郡边徼地。唐南诏时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时属谋统府管辖地。元属临西县,属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明为维西康普、叶枝土千总管辖,属丽江军民府。清属丽江府维西厅;乾隆年间,北段受西藏察瓦龙土千总管辖,南段为维西康普、叶枝土千总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后直属维西厅。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境内的怒江、独龙江两岸,自然风光雄伟壮丽,旅游风光独特。高山逶迤雄奇,峡谷气势磅礴,山间飞瀑泻珠,云中林海茫茫,如画山水,气象万千,雄、险、奇、秀、幽尽显于山水之间。主要旅游名胜风景有世外桃源丙中洛怒江第一湾、天险那依夺石门关、砥柱中流的怒江江中松、独龙江献九当的石神门、独龙江麻必洛乃龙夺、马库的江中小岛、终年积雪的嘎娃嘎普雪山滴水岩月亮大瀑布石门摩崖石刻 等。

独龙族人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入独龙人家,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其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工艺品。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此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独龙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常称之为画脸文面。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为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独龙女人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曾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物件表示不同意思。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要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是从不偷窃。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互助美德;尊老爱幼、抚贫济困;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等等。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

千脚落地房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所以人称千脚落地的房子

自古以来,怒江大峡谷交通就十分不便,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溜索成为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最初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溜板是长七、八寸、宽约四寸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顺势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平溜只有一根溜索,来往都可以溜,但极为费力。陡溜需要一来一往两根溜索,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危险大,易受伤。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农历三月十五日,贡山怒族盛大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又称仙女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所需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鲜花节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怒家山寨曾有一个勤劳、聪明而又美丽的姑娘阿茸,她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引来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可是她却被可恶的头人烧死在高黎贡山的山洞里。那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

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如碧江县的斗霍氏族,又称别阿起,意为蜂氏族,传说其祖先茂英充,是从天上飞来的一群蜜峰变成的女人所生。达霍氏族,又称拉起,意为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县老母登、普乐、知子罗等地的怒族,传说有六个氏族的祖先分别是蜂、猴、熊、鼠、蛇和鸟。

             三山夹两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怒族认为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不同地区的崇拜对象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碧江怒族崇奉天鬼门多、山鬼米枯于、水鬼独药于。福贡县崇奉山神宽赤、战神埋尼、瘟疫鬼尼主、冲犯鬼褚腊、天地鬼冻尼等。贡山县则信奉山鬼木里布拉、水鬼昂布拉、路鬼"木胡布拉"、树鬼穷那底布等。家里有人患病,要请巫师禳解、招魂。村寨发生偷盗事件无法明辨时,失主与被怀疑对象要请巫师主持神判。判法有滚汤捞石和烈火拔桩。他们认为神判事关氏族的声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