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的故乡巴塘

标签:
杂谈 |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古为羌地,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至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民国2年复为巴安县。民国14年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有木本植物100余种、草本植物1200多种;有白唇鹿、黑金丝猴、雪豹、藏羚、盘羊、藏马鸡、藏雪鸡、经腹角雉、班头雁、黑颈鹤等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有铅、锌、银、锡、铜等19种;名贵药材有虫草、党参、知母、贝母、丹皮、鹿茸、大黄、熊胆、经景天、雪莲、藏红花等;巴塘的主要创汇产品是松茸,主要销往日本。水果主要有苹果、梨、杏、石榴、柑桔、葡萄、核桃等,仅苹果、核桃的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这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巴塘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藏族占95%,婀娜多姿的弦子风靡整个藏区。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早在战国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生活,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其队形由两排变为圆圈,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l9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
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者及长者在前的习惯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且按顺时针方向舞动;领舞的弦胡手是控制节奏和整场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导者。弦子舞开始时,由领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舞步随节奏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循环反复,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舞曲推向高潮,一场弦子舞结束时,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谐亚”,意即跳得好,跳得尽兴。在稍作休息后,当领舞的弦胡手拉起另一首曲子时,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曲曲跳下去,直至弦子舞会结束。
巴塘弦子的唱词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柔中刚劲豪放。
从曲调旋律上讲,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一是音域宽广,调子多为6调式、5调式、2调式,也往往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二是装饰音用得相对较多,某些乐句的尾部,别的地方不加装饰音或只加一个装饰音,而巴塘弦子却加有两个装饰音,第二个装饰音时值很短(多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扬或下滑,更加优美和抒情。三是从节奏速度上讲,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节奏优扬,风格典雅。
从舞姿上讲,舞者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长袖是其一大特点,舞动长袖使其有翩然之感,双臂舞动幅度就大,因而有舒展飘逸之美。其他地区的弦子,双臂舞动是随音乐节拍有明显的停顿动作,而巴塘弦子则不停顿,讲究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流畅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和流畅。
在巴塘,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宵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
“亚勒节”是巴塘人在龙王塘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传统盛大节日。“亚勒”是藏语,译为汉语是“夏令安居”。在藏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的“亚索”(迎夏)和夏令安居结束后的藏历八月十五日前后的“亚勒”(送夏)之际,各寺庙相继要举行诵经祈祷会。“亚索”和“亚勒”自然成了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每年在“亚索”、“亚勒”节上演出藏戏成了惯例。
巴塘被列为甘孜州旅游的“康南片区”、“三个辐射主轴线”的“南轴线”和四大旅游目的地之第一,巴塘措普森林公园是其重要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