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小诗,一千多年来被人们广为吟咏。但《花非花》看似浅近却朦胧难辨,如同谜语一般,我们始终不知所咏为何物。
因为筹建《百姓生活》网站的关系,近日选购和邮购了许多书刊资料,也附带选了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看新版的《白居易集》(山西古籍出版社),惊奇地发现《花非花》仍然是一首无解的诗。
下面是书中的《新解》和《新评》:
“‘花非花,雾非雾’——诗取前三字‘花非花’为题。‘花’又‘非花’,‘雾’又‘非雾’,就已给人朦胧而不知所以之感。不知其所咏为何物?
“‘夜半来,天明去’——告诉读者这种‘花非花,雾非雾’之物‘来’、‘去’的时刻,提供了点信息,但仍使人懵懂。尽管隐约感到是一种在夜间才开放的生命十分短暂的物种,但到底是什么呢?”
对后两句的解释更加有趣:“有人认为在唐宋之际,常有客舍招妓伴宿者,正是夜半而来,黎明即去,笔者则以为是一种比喻。”
书中评这首诗:“有的鉴赏家认为,诗人是在表现‘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对于被比喻之物来说,或说是人或说是物,读者尽可以依据个人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而一连串的比喻意象环环紧扣,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大凡世间美好的事物,都很难长留于世间’的思想……”
山西出的这本《白居易集》水准很高,解评都很负责、很专业。书中否定“妓女”的说法是对的,妓女是人类社会极矛盾极多面性的事物,要是往这上想,世界上的事物基本都有点象妓女。关于任由读者个人想象的说法应该是对这首诗理解情况的现实反映吧。
看过书我又到网上查了一遍,有新解也属于上面说的个人见仁见智的范畴,确切的还真没有。可能正因为这样,“花非花”反而被广泛地使用。有位网友问“花非花是什么?”有回帖说“是电视剧”。的确,有小说、有剧本、有歌曲、还有剧中人、甚至有步后尘赋诗的,都借用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东西。
其实,这首诗到底所写何物多数人都猜到过,只是不能让自己信服,难以让大家认同。问题就出在对“花非花”这半句的理解上。上千年了,对这“非花”之“花”的把握不好,远的始终不解白诗;近的,早年一个电影《小花》,当时很流行的插曲中,一句错误的歌词“妹妹找哥泪花流”传唱大江南北。
什么是非花之花?绢花、纸花、木刻等人造之花当然是。另一方面,花瓣的不连贯形象,以及国画点画花瓣的笔法,许许多多点滴或不连贯的物形,我们都给以花名。“雪花”是、“浪花”是、“泪花”是,“盐花”也是,“油花”也是……
只是这“花”不是瞎说的,一旦用滥了,反而叫人不理解了。就说眼泪吧,分多个层次。
先是“眼睛湿润了”,要见水还没见水的时候;
再是“眼里闪动着泪花”,有水不连贯,刚开始反光;
“眼含着热泪”,已经蓄水,含在眼眶里保温,是热的;
接下来是“泪滴”了,滴就是落,自重够了落下来,否则是“挤出几滴鳄鱼的眼泪”;
滴滴嗒嗒连流了就是“泪水”,妹妹找哥泪水流,“泪花”只能“闪”一闪,非要泪花出眶,难道是飞带泪的媚眼吗?
日常生活中,“泪水流”基本就够了,非常时刻要多一些,就“挥泪”和“洒泪”,比如诸葛亮斩马谡;
泪水不够的时候,“涕泪交加”,加些鼻涕……
就说到这儿吧。说得这么全套,是要对“花非花”的阶段有个从整体上的认识。
《花非花》这首诗一共才四句,而从第一句的后半句到最后都是一致的,写的都是一种水状的、轻微的东西。要是没有“花非花”打头,答案早就有了。现在我们应该把这半句和整体统一起来。这“非花”之“花”就是“泪花”一样不落的水滴,具体说是“水花”的一种了,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讲的“露水”、“露珠”,《花非花》的确切题目是《咏露》。当然,这个题目是叫人明白,真用的话太缺乏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