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须沟》
怀念《小妞子》
(2017—02—15)
我可能是真的——“入戏”了……。
自打那天看了北京曲剧《龙须沟》之后,不管白日黑里头,眼前总是晃动着《龙须沟》剧中人物的身影(尤其是小妞子和程“疯子”)……今天,利用到友谊医院看病的机会,我竟鬼使神差似地来到天桥东面的金鱼池……。
经百度检索:原“龙须沟”系北起自今京城崇外西晓市街,南至天坛路之北的现金鱼池地区。(如今的金鱼池东街、中街、西街即为原《龙须沟》旧址所在)。
看到了!
我看到了……矗立于金鱼池中街路口的老舍先生的半身雕像……感谢这位“人民艺术家”笔下为我们朔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芸芸众生……感谢这位京籍满族作家,使我们知道了城南《龙须沟》悲惨地过去……。
看到了!看到了!!
接着,我又看到了矗立在社区核心地带的小妞子雕塑,其被掩映在一泓池水的高台之上,周围是一片茂密翠绿的修竹,一方巨石挺拔屹立,上书狂草篆刻的阴文——“金鱼池”三个朱漆大字。妞子雕塑采用青铜材质制造,我目视高约1.60米,只见她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装有金鱼的玻璃鱼缸,似正凝神惊异地注视着楼前楼后,绿地覆盖的全新景象;附近的居民们或三三两两,结伴围坐在林廊绿地的石凳上,闲适地聊天、休憩……蓦然间,一个小女孩子闯进了我的眼帘……她调皮地仰起小脸,紧盯着小妞子手中的鱼缸……而她身后不远的地方……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投向了爱怃的目光……。
解放前,龙须沟秽物横溢,蚊蝇丛生,一潭死水。沟两旁的窝棚里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被称为“下九流”的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十分凄惨。
老舍的名著《龙须沟》,就是这段史实的艺术再现。
归家后,我详细地查看了,关于金鱼池的来世今生——据旧史志记载:金鱼池最早曾形成于金代,当时因朝廷大兴土木,取土烧砖,窑坑积水后形成许多池塘。池旁建有有殿宇,榜以“瑶池”,四周种植了许多柳树,人称“鱼藻池”。是一个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京城的饲养金鱼之地,习称“金鱼池”。
嗣后,更有一些达官贵人又复建园亭楼阁……如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新园,就是很有名的一座,把当时崇外三里河的水引入园中,园内有鱼池,可以泛舟,还有梅花亭、凫楼、船桥、鱼龙亭、长廊等建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凡入夏端午,垂柳依依,池水荡漾,张棚列肆,游人如织,客官狂歌醉饮,……宛如江浦鱼市,别有一番情趣,京城游人无不引以为乐事……。
可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外夷入侵,连年战事,金鱼池一带日益衰败、破落……垂柳被伐,园亭颓废,污水流淌,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个的臭水坑。附近许多劳苦人民居住在简陋低矮的窝棚里,生活极为贫困,每到夏日雨季,污水泛溢,蚊蝇孳生,疾病蔓延,是旧北京有名的贫民窟之一。
春风拂面今又是,岁月沧桑谱新篇……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曾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治、改造、开发和建设,现金鱼池社区已由近百栋楼宇组成,高低错落环绕在金鱼池旧址的周围,住宅楼一般多为4——6层,整体建筑风格既“仿古”又不失现代京南风韵,形成了众多个半围合式的院落组局,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传统的“街坊”居住模式。
目前,据了解:小区内新建居民楼面积已达到了27.1万平方米,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停车场和各种商业设施一应俱全。社区整体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绿地菌菌,波光粼粼,环境幽雅,生活宜居,碧波荡漾的金鱼池穿楼群而过,一个昔日秽物横溢,蚊蝇丛生的“龙须沟”,已成为了独具老北京特色的精品街区之一。
我暇想:见到这一切,倘若“小妞子”九泉下有知的话,她一定会欣慰地开怀畅笑了……!

来自网络《龙须沟》老照片

来自网络《龙须沟》老照片

来自网络《龙须沟》老照片

来自网络《龙须沟》老照片














春 风 拂 面 今
又是
岁 月 沧 桑 谱新
篇

版权声明
允许转载和使用照片。但是,您转载和使用图片时,请注明本文作者及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