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天下”系列之
留下金老足迹的地方(第398篇)
峰口鞍关城
(上)
(2014-03-25)
(题记)晨六点10分我走出家门,经换乘公主坟西370路公交一直达圈门。今天此番的驴行目标是必须要拿下峰口鞍关城。
攀登封口庵,一直是我深埋心底的夙愿,因在此之前已有两次铩羽而归的经历了……。
前年的8月9日,我与老伴同行来到圈门游玩,听路人说沿此沟一直走到的尽头,再一路向上攀登就可见到京西著名的古隘口之一——峰口鞍关城。甚喜,遂不明深浅,毫无准备地进沟了,时值夏日炎炎,其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
去年的6月1日,我孤身独闯峰口鞍关城,为贪图走近路,找捷径,先走圈门沟口南侧攀爬小野路,几乎迷路;后又折返回来再走圈门沟口北侧(九龙驾校)方向公路;几经折腾(白瞎走了近10里路途)。
最后,我还只得老老实实地重新走圈门——宽街——三店——天桥浮——拉拉湖,上了“天梯”后,体力已严重透支,勉强攀登到了半山腰的山庄,粼近“十八盘”附近,就开始双小腿止不住抽筋,迈不开步了……。唉,又功亏一簧呀!
今日身体、天气条件都不错,又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历,颇感顺利地就登上了“天梯”。其中最要劲的路段就是冲刺“十八盘”。关下古道宽阔6.2米,用块石铺砌,为防坡陡路滑石块松动,隔一米余栽立石排加以固定。真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咬牙坚持!终于登上了峰口鞍关城。
归途中,刚下“十八盘”不久,巧遇一戡测标志的小车驶来,我们急打招呼截停,恳请能否捎上一程。俩小司机热情地不收分文就把我们送到了六里桥。真感谢好人啊!先点个赞!!!要不就我这个老、弱、病驴,回到家中怎么也得晚上八、九点钟呐……。
峰口庵关城,地处龙泉镇与北岭乡的交界处,旧为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界处,是京西第一要隘。明代已有,清代由王平汛绿营兵把守,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焚毁。
关城建于两山之交的鞍部,座东朝西,关城系用山石砌筑而成。扼守要冲,玉河古道从口通过。
如今,这座昔日不知是何面目的关城,被历史的风雨剥蚀的只剩下一个空空门洞,今人只能透过那岌岌可危的圆形拱门方能隐约感觉往昔的风华雄姿。
关城西北有一平场,即为峰口庵遗址,存无头石佣一尊(胸前有个佛家的“卐”字),碑刻一通;关城西侧路南原有碑刻五通(现存三通)。
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便是驴友们心驰神往的“蹄窝”。在这段13米长的纯岩石路上,硬是在岩石山体上开凿出来的,路面宽不足2米,却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约百余个。
早春的夕阳下,站在古老的关城上,冥冥之中,我的双眸瞳中分明映象出:一队队风尘仆仆的马帮驼商队,出入于京西古道的崇山峻岭之间,马、驼铃的“叮当”声,日夜响彻在元曲大家马致远笔下“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之中。
有道是:块块石板——映照明代古月,小小蹄窝——承载岁海沧桑!

即将消失的村庄——门头口

即将消失的村庄——宽街

即将消失的村庄——龙风坡

明代古桥——孙桥


即将消失的村庄——三店村也是京西太平鼓的发源地

即将消失的村庄

梁桥


历尽沧桑的梁桥

京西古道之蹄窝

天桥浮瓮洞(前)

国民党军指挥所及地堡

三义庙残垣

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国共两军曾发生激烈战斗
碉堡掩映在植被中

三义庙残垣

三义庙残垣

天桥浮瓮洞(后)

登攀"天梯",红圈处是脚下的村庄

手脚并用(红圈处为山下的汽车)

上下垂直近45度
快成功地翻越了“天梯”

峰口鞍关城

峰口庵遗址,存无头石佣一尊(胸前有个佛家的“卐”字)
(下接《峰口鞍关城》(下))

游历路程
书写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