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伦敦再回首

(2007-10-13 01:56:30)
 
“拾荒者的傍晚”
 
我们英国班同学在毕业前齐心协力头脑风暴的盛况。地点是本人寝室,时间为午夜十二点。小组人员包括少儿部,体育部,大型活动部,外语部,纪实部等幕后精英力量,是典型的杂牌军,但大家怀着有难同当,有劲同使的革命热情,完成我们组共同的节目策划。椅子不够坐,就在地上铺了报纸。水不够喝了,就用啤酒解渴,体力不支了,只能用开心果充饥。没有铅笔和橡皮,就用笔记本电脑记录创意。艰苦卓绝,感人至深,这样的场面很有几分正宗留学生的架势,在上海可是无法复制阿。
 
取景是在我的床角。图的左下角天蓝色的为本人的小棉被。每天晚上睡前好端端盖在身上,但早上起床是必定鬼使神差地吸附在地板上。床太窄啦。
 

有几个习惯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飘来荡去的朋友不约而同地说,伦敦是目前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比纽约更开放更包容,因为她经历过不可一世之后的低潮,因而调整了心态,放低了姿态。因而,依旧殷实的“old money”上,滋养出无穷的新鲜活力。当我隔开距离回想这个城市的时候,首先浮现出来的,不是某一副画面,而是这个城市的声音——玎玲当啷,喧闹着嘈杂着,但并不刺耳:那是十四世纪的大教堂浑厚深远的钟声,是市中心随处可见的工地掘土机的突突声;是火红色的双层大巴招摇过市的哐当哐当,是幽暗的爵士酒馆里Saxphone的醉醺醺的旋律; 是RITZ酒店精致的下午茶瓷具碰撞时清脆的质感,是印巴人开的小超市里伊里哇啦的大声对话。高分贝,低分贝,穿越了不同的世纪和年代,在同一个终点的上空,重叠,交叉,融合,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在一阵又一阵的撞击中,达到了某种和谐。。。。。。

 

 

 伦敦再回首

很多人问起学习收获。当然很多。可是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是对主持方面有直接帮助的,就很难说了。对于教育的投资,就好像种树养花,水浇下去,种子不会立刻发芽,可不知不觉地,就有了一片茂盛的花园。开拓眼界,是重要的吸取养料的过程。人的内心和精神空间,就是在行走和思考中,不知不觉就扩大了容量。

 

容量决定能量,前面有了更广阔的地平线,眼下的步子才会更坚定,更耐心,更有底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