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习惯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飘来荡去的朋友不约而同地说,伦敦是目前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比纽约更开放更包容,因为她经历过不可一世之后的低潮,因而调整了心态,放低了姿态。因而,依旧殷实的“old money”上,滋养出无穷的新鲜活力。当我隔开距离回想这个城市的时候,首先浮现出来的,不是某一副画面,而是这个城市的声音——玎玲当啷,喧闹着嘈杂着,但并不刺耳:那是十四世纪的大教堂浑厚深远的钟声,是市中心随处可见的工地掘土机的突突声;是火红色的双层大巴招摇过市的哐当哐当,是幽暗的爵士酒馆里Saxphone的醉醺醺的旋律; 是RITZ酒店精致的下午茶瓷具碰撞时清脆的质感,是印巴人开的小超市里伊里哇啦的大声对话。高分贝,低分贝,穿越了不同的世纪和年代,在同一个终点的上空,重叠,交叉,融合,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在一阵又一阵的撞击中,达到了某种和谐。。。。。。
很多人问起学习收获。当然很多。可是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是对主持方面有直接帮助的,就很难说了。对于教育的投资,就好像种树养花,水浇下去,种子不会立刻发芽,可不知不觉地,就有了一片茂盛的花园。开拓眼界,是重要的吸取养料的过程。人的内心和精神空间,就是在行走和思考中,不知不觉就扩大了容量。
容量决定能量,前面有了更广阔的地平线,眼下的步子才会更坚定,更耐心,更有底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