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口老龄化:危机还是商机

(2011-04-29 10:18:17)
标签:

拉瑟福德

迪赫特沃尔德

婴儿潮

库格林

美国银行

杂谈

分类: 考拉与生物圈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将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视之为危机,认为它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科研和企业人士则认为其中蕴含巨大商机,正试图说服政府和产业界重视开发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老”有“老”需求

  在美国,出生于二战后出生高峰期的“婴儿潮一代”大约有7600万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一批今年1月已满65岁。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消费群,不少企业仍羞于对老年消费者开展营销。因为在传统理念里,这是一个“不时髦”的人群,迎合他们可能使自己企业的产品失去年轻消费者的欢心。而随着人均寿命拉长,已有少数企业开始意识到“灰发市场”的巨大潜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衰老实验室”新研发出一种看起来像一件笨重的救生衣的“衰老移情作用系统”:其头盔用绳索连接到髋部护具;从护具延伸出来的塑料绑带限制了人的两只手臂的伸展范围;黄色护目镜让人视线不清;膝部密实绷带让屈腿动作变得艰难;塑料鞋内以不平整的泡沫塑料作鞋垫,降低了行走时的平衡度;一层层的医用手套让手指无法自由活动。

  这件特殊“服装”旨在模仿一个74岁老人的肌体灵活性、力量和平衡度。“衰老实验室”主任约瑟夫·库格林说:“衰老是一种跨越多学科的现象,需要运用新工具研究,‘衰老移情作用系统’就是其中一种工具。”实验室研发这套系统,希望企业产品设计和销售人员对老年消费群的身体状况与需求有更深体会,以便开发出更好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求助“衰老实验室”的企业会发现一个事实:老年人并不喜欢“衰老感”强烈的产品设计,比如按钮很大的电话机。“现实是你不能刻意打造老年人专用产品,因为如此一来,年轻人不会买它,老年人也不会买,”库格林说。

  解决方案是:在产品包装和功能设计上尽可能贴近老年人需求,同时不致疏远其他年龄段消费者。烘培薯片和注重增白与保护牙龈效果的牙膏都属于这类产品,产品开发的本意是针对老年人需求,但对任何年龄段的消费者都具备吸引力。

  福特汽车公司新开发了侧方停车辅助系统,“衰老实验室”负责研究这种新产品能否有助于老年司机停车。据介绍,这种超声波系统能够方便那些无法灵活转动脖颈关注车后情况的老年人,装备该系统的汽车还配有盲点监测和声控系统,同样吸引各年龄段的司机。

  “幸运的话,我能开发成功,零售商甚至不知道他们放上货架的是给老年人用的商品,”库格林说。

  迎合“老”潮流

  过去提到老年产品,人们通常会想到那些为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准备的辅助仪器。对库格林等致力于衰老研究的科学家而言,这种观念已经过时。新时代的老年产品,涵盖了所有能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行动方便性、生活自主性和社会联络通畅程度的技术与服务。其中既有向医护人员即时传送老年病人用药情况的无线药盒,也有针对老年生活的金融服务,比如美国银行美林集团推出的“第二行动”理财方案,协助客户规划老年生活和第二职业。

  产业分析师认为,这类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已形成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假如这个领域的创新确实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和独立性,将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不少负担。

  十多年来,英特尔公司全球健康创新总裁埃里克·迪什曼一直向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高管推销这一理念以及英特尔开发的相关产品。该公司专门为养老院设计的一种社交网络系统在美国已处于试验阶段。迪什曼说,这类试用产品常常大受欢迎,以致一些试用者不肯归还,或要求体验更多试用模型。

  一些企业也开始接纳类似理念。今年1月,美国银行美林集团、医药界巨头辉瑞公司和强生公司、荷兰的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宣布成立“全球应对老龄化联合体”,将协力帮助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对老龄化危机。

  美国银行退休服务部负责人安迪·西格说:“各家公司已开始考虑如何迎合老龄化(趋势),就像它们过去数十年内一直在考虑如何跟上环保潮流一样。”

  尝试新技术

  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造价1.3亿美元的“米拉贝拉”大厦去年秋天开张,这是一家以先进环保技术为特色的高端养老公寓。养老院内装备太阳能热水、立体车库、自动感应楼道照明系统等,曾获得“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白金认证。

  “米拉贝拉”隔壁就是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公寓开发商“太平洋退休服务公司”从该大学买下地皮,同时在那里资助建立“俄勒冈衰老与技术中心”。公司花了近50万美元,在公寓大厦内铺设光纤,鼓励住户自愿参加该中心的“活人实验室”研究计划。实验通过装在住户公寓内的无线移动感应器,实时监测该住户的活动状况,以分析其健康状况。

  这个实验也吸引了波特兰市其他地方的老年人参加。现年86岁的多萝西·拉瑟福德便是其中一员。她喜欢尝试各种新技术,对公寓里那些点缀着天花板、家具、电器和房门的感应器并不觉得困扰。“我不担心什么隐私问题,”拉瑟福德说,“它们只是感应器,又不是摄像机。”

  拉瑟福德的家里还有不少时髦装备:无线智能药盒每天定时提醒她服用维生素;她在电脑上玩一些文字和数字游戏,电脑记录下她每天的分数,以测定她的脑力。不过迄今为止,她最喜欢的实验内容是试用一个昵称“西莉亚”的机器人。通过“西莉亚”身上的液晶屏幕,拉瑟福德可以和远在外地的孙女和曾孙女视频聊天。由于机器人可以跟着她在各个房间自由移动,拉瑟福德可以随时随地传送影像,不必呆坐在电脑前。

  研究人员相信,对老年人开展这类持续监测,有助于开展预防性医疗。当前,医生们探望老年患者的频率不高,往往在患者得了急症或发生意外之后才予以治疗。有了行动监测系统的协助,医护人员能根据老人平时的走动速度和姿势、睡眠及用药情况等,跟踪并预测老人健康状况。例如,尽早发现老人在认知能力或肢体平衡方面出现的变化,在疾病或摔倒等事故发生前及时介入治疗。

  开拓新市场

  这些针对老龄市场的新技术听起来愿望良好,但还是有一个障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

  英特尔公司的迪什曼说,由于社会上仍存在对老年人的歧视观念,零售商对销售老年人产品颇为犹豫,因为对市场需求缺乏信心,企业不愿开发此类产品,彼此都不愿迈出第一步。

  迪什曼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在政策方面对老龄化予以重视,他还希望白宫能够成立一个应对老龄化的专门委员会。他说,欧盟对相关领域承诺的投资超过10亿欧元,而迄今为止,他所接触的美国官员还未打算提出相关提案。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1月发布国情咨文,强调开发绿色能源,却未提到应对老龄化的技术开发。

  研究老龄化的专家指出,美国人往往把老年与虚弱、残缺联系在一起。“他们似乎想当然地认为,人在年轻时生命力旺盛,而过了4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死亡,”老龄化问题调研机构“年龄波浪”的首席执行官肯·迪赫特沃尔德说。

  现年60岁的迪赫特沃尔德本身也属“婴儿潮一代”,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造公众观念,希望把“变老”塑造成一种积极现象:晚年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也更有兴趣尝试新的体验。

  如今最老的“婴儿潮一代”人已经65岁了,迪赫特沃尔德认为,这个群体数目之庞大,或许可以成为吸引企业和商家的因素。“假如你是一个《财富》杂志‘百强’榜公司,或是自学成才的发明者,你要上哪儿去找数目如此庞大、消费能力如此强劲、潜在价值如此高、而服务需求却远未得到满足的年龄段(消费群)?”

  迪赫特沃尔德此话有据可循。“年龄波浪”机构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所作消费调查报告估计,2009年,美国“婴儿潮一代”家庭花费了大约2.6万亿美元。可惜大部分企业仍未意识到这其中的巨大商机。

  他还建议,针对老年人开发市场,不应局限于推销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或风湿药之类的想法。“既然一个刚到60岁的人还能至少再活上20年,为何不开发一些鼓励老人外出学习新技术、焕发人生第二春的教育产品呢?”

 

2011年04月29日 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老龄化提速 人口红利将消失

2011年04月29日 06:58 来源:北京商报

 

在老龄化社会提速的同时,适龄劳动力人口相应减少,曾经支撑我国保持30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昨日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相关专家指出,我国可通过适时调整人口政策、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养老制度使我国降低人口红利引发的负面效应。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经济高速发展引擎放缓

  据马建堂介绍,目前我国内地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与老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对此,马建堂也坦言,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减少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高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各行业发展影响很大,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

  降低负面效应

  人口、发展、养老三项并举

  究竟如何应对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

  夏学銮指出,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透支消费”,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由于节省了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精力显得比较轻松,但其结果势必加重未来人口的负担。“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势在必行。”

  此外,夏学銮还建议,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如果能够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就可以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则表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可以不局限于“政府买单”。“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养老服务的巨大商机也逐渐显现。”

  化危机为机遇

  养老机构迎来良机

  “如果我们能够像发达国家一样,将人口红利消失的危机转化为机遇,未必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据朱林介绍,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50张-70张,养老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老年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仅为23.5张,这样的数量显然难以满足需要,此外相关部门的统计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社会化养老肯定是未来的趋势,民企不应该错过养老服务的商机。”

  尽管如此,朱林也坦言,目前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仍然入不敷出。“虽然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但相关方面法律规范存在缺失,各机构鱼龙混杂,最终就导致老百姓公立养老院打破脑袋进不去,民营养老院多便宜也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为此,朱林建议我国急需出台一部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养老事业的法律对这个行业进行规范,并给予民营养老机构更多政策扶持。

  此外,北京市政协社法委特邀委员孙力也提出,现在很多养老机构里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且大部分养老院里老人就诊也不能报销,而就医是所有老人最关注的问题。对此,朱林提出,在未来医疗架构中,老年人就医应该分摊给养老院一部分,减少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的后顾之忧。

 

商报记者 李子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