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试点从小学开始女性教育

标签:
少儿雷于蓝广东女性教育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 |
本文导读: 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率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现场一一作出回应,并回答了在线网友的提问。她表示,广东将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女性教育。据悉,新规划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颁布实施。
个别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是教育败笔? 雷于蓝回应网友关注:
芙蓉姐姐的畸形作秀、有女孩减肥致死、个别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一些女性甘当“全职妈咪”……这些都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败笔?昨日,广东省妇儿工委召开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网络问策网友座谈会,8名网友代表针对广东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大胆拍砖,积极建言。
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率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现场一一作出回应,并回答了在线网友的提问。她表示,广东将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女性教育。据悉,新规划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颁布实施。
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张琼、蔡晓丹
话题1:女性教育是否缺失?
“传统的女性教育以"妇德、妇容、妇功"来塑造"淑女",延伸到现在,成为更社会化的美容、礼仪、女红与家政,这些都是与时俱进发展起女性职业教育。这些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实用的,也都可以沿用,但是,女性仅有这些教育是不够的!”原广东省女子中专校长、今年72岁的网友缪美贤说,“当代女性教育必须突出和强化"四自"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
傍大款彰显女性教育缺失
她说,“四自”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而创新教育,是要培养女性敢于并有能力超越自我、超越男人、超越前人,冲破挡在面前的“玻璃天花板”;和谐教育则是要增强女性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必须跟得上社会发展而且有更快的速度,不当“木桶理论”中那块“短板”,才能实现全社会平衡发展。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现有的中小学教育还深陷在应试教育当中,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而忽略了女性人格的培养"输在起跑线上"。”缪美贤继而指出,“于是我们看到有芙蓉姐姐之类的畸形作秀,有女孩子求美减肥而饿死,有女大学生、研究生愿意"傍大款",甚至当"三陪小姐";不少女性退守家庭,甘当"全职妈咪"甚至是"二奶"或"小三",这些女性经济上人格上都不独立;而女性参政,尤其是进入高层领导岗位的比例,远比不上港澳台。这些都算是女性教育的缺失甚至是败笔!”
大学应设女性专题课
缪美贤建议,女性教育要从“小”抓。“应该从儿童期、青春期就开始着手,比方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政思教材或辅助教材,采用感人文艺形式与生动的案例,避免枯燥的说教,让同班的男孩子也一起来学习,也了解和认同。”
她同时建议,在各类大学,都应设有女性专题课,进一步深化女性教育,提高女生的理性思维,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女生懂得在两性博弈中扬长避短,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学会在男女还不那么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
缪美贤还建议,女性教育从“头”抓。“我们应该强化对女性精英,特别是女领导干部的教育,她们理应是女性的楷模和妇女运动的带头人,应该引导和帮助这个群体自觉地增强性别意识,成为女性发展的促进力量。”她说,女性教育除了进入正规课堂之外,还需注重社会环境的教育与熏陶,争取在校外开设不同层次的女子研修班。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更多的正面引导,传媒宣传要控制把女性商品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对于缪美贤的“拍砖”,雷于蓝回应道:“我很认同你的观点。因此,我们在编制规划时,也将考虑协调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在广东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进行以"四自"精神为核心的女性教育。从试点中取得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
话题2: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
关于孩子“入园难”的问题,番禺祈福集团祈福英语学校营养师、网友刘海英建议,政府所制定的建园规划,要以普惠型为主。
将扶持民办幼儿园
刘海英还建议,应将幼儿园的大班逐渐改为义务教育。她说,幼儿园的大班已是5~6岁的孩子,幼儿园是否可以不设大班,将大班的孩子划分到小学的学前班,半天学习相关适应小学前期的内容,半天以游戏形式玩耍。这样的划分,减少了幼儿园的压力,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样一来,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只需2年的费用。”她说。
针对刘海英的建议,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黄向群回应道,教育厅正在组织制订两个文件,一是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将针对“入园难、入园贵”提出一些对策。比如,将把学前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发展规划,比如要把财政性的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
黄向群说,广东还将对民办幼儿园给予扶持,比如一些幼儿园可以享受一些免税的政策。他还说:“在幼儿园收费上,也将进一步规范,公办幼儿园要按指导价格收费”。
话题3:家庭教育就是督促孩子学业?
广东省家教通家长学校副校长、网友哈英敏提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督促孩子完成学业,而是要帮助孩子完善人格和道德。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平对孩子影响甚大。所以,加强对家长道德潜能的启发和精神、心理的疏导,能使家长教育起到教育当代、影响下一代的双重功效。
他同时提出,女教师群体担负着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家庭教育指导可以特别关注这个群体,并通过她们带动更多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
对此,雷于蓝回应道,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扶持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纳入省政府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中,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家庭教育讲座进入群众“家门口”,提高家长家教知识的普及程度。
话题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应关注
“广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很值得关注。”揭东县信访局办公室主任、网友林叙雄分析,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从纵向来看是因为出现“断层”,就是留守儿童与父母不在一起,缺少天伦之乐和家庭的亲情教育;从横向来说是因为出现“裂痕”,留守儿童大多属爱的缺失。“祖辈们的唠叨,生活的孤单,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诸多乐趣。”他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抑郁不合群,不爱学习,说谎等心理障碍。
将建“儿童之家”
雷于蓝表示,在正在编制的新规划里,广东将以城乡的社区、镇、村为阵地,建立集教育、娱乐、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儿童之家”,不断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记者:黄蓉芳)
支持
示范意义不可小觑
不可否认,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女性教育很少触及,也较少地把性别作为一个单纯的领域进行研究。可见,广东将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试行女性教育,在全国属破冰之举,其示范意义不可小觑。无论从女性价值体现、提升女性尊严角度,从女性伦理道德角度,还是从重视、尊重女性角度,开展女性教育都是一个重大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是实现男女平等、提高社会福祉的手段和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
教育一个男孩仅是教育一个男孩,而教育一个女孩则能教育一个家庭。女性不仅和男性一样具有社会属性,而更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则是她的家庭属性——母亲,她承担着子女教育培养的责任,她的素质和文化程度高度关系着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而下一代的教育则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文明程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向女孩倾斜,不仅使女孩个人极大受益,而且对家庭健康、经济条件提升和下一代成长有极大的改善。
学校女性教育当“以德为先”,即以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在女性课程的设置上,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女性素养的提升,而且要通过大胆地引进国外一些女性教育课程,对女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注重塑造女生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在女性意识理念指导下,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来构建女生的完美品格,从而启迪女生的主体意识,让她们在自主发展、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汪昌莲
建议
女性教育之后
还应有社会教育
女性教育的范围很广,涵盖价值认同、道德伦理、人格独立、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必须承认,在当前一些女性独立意识不够、价值观念沉沦、道德水平滑坡、人格精神颓废的情况下,女性教育是对问题的重视,具有道德回归和人格重塑之义。
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只针对某个群体不免偏颇。基于女性人格的诸多问题进行强化,本无可厚非,但单方面的强化却忽略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教育是基于个人认知,也就是解决内因问题;但其外因问题,也不应忽视。二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没有对男性,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人格等教育,则女性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育的本质是“如何做人”——前提是教育必须基于“人人平等,个个有份”。如果仅因为女性的人格问题而强化,先入为主的偏见,容易片面夸大局部而忽略全局。于现实来讲,女性教育诚然迫切,但男性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却更是迫不我待。教育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教什么”的时候,更要着力解决“对谁教”、“怎么教”的问题。女性教育在这三方面,都没有着眼于社会整体,所存在的缺陷就显而易见。道德教育必须基于全体成员,一个追求女性都高尚无比,男性却不断退化的社会,无以实现健全。由此而言,没有社会层面的依托,女性教育就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寓言”。
堂吉伟德
质疑
不提男性教育
是十足的性别歧视
可以说,每一个“傍大款”“当三陪”的女大学生身后,都有一部“血泪史”,而且还是一部血肉丰满的“血泪史”。与其说她们是在用青春换取虚荣,还不如说她们拿青春当成了谋生的本钱。当然,这并不是说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和所谓的女性教育缺失完全没有关系,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望靠女性教育来力挽一些女大学生于“三陪”的狂澜之中,无异于舍本逐末。
退一步讲,即使开展女性教育有利于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然而按照女性教育必要性的逻辑,是不是也该开展男性教育呢?毕竟,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的对象都是男性,而且尤其是所谓的成功男士,如果后者不曾携经济地位之优势持这方面的需求,女大学生又何以会堕落到主动投怀送抱的地步。因此,只字不提男性教育,却偏偏单方面搞什么女性教育,就是彻头彻尾的性别歧视。
徐光木
傍大款错不全在女性
我们在痛恨女孩不争气、为一些或轻飘浮躁或奸猾懒馋的年轻人悲哀的同时,更要为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难过。如果大环境难以改变,中小学女性教育势必与现实脱节,沦为形式主义。不妨反思一下。目前,受各种不良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孩视学习如“粪土”,希望通过走捷径而达到奢华的生活。在她们观念中,不需要真才实学,只要能出名,一切都没了后顾之忧。
其次,“二奶”、“小姐”、“色诱”等故事充斥媒体、占据网络、蜂拥书架。这些案例成为年轻女孩争宠的对象,她们认为凭借曼妙的身材、美丽的姿色就能征服一切。她们要的不是女性的矜持和淑惠,而是不顾一切,去获得吃喝无忧、富丽堂皇、灯红酒绿的生活。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媚俗的文化占了上风。不良的网络文化、媚俗的视听传播、浮靡的社会风气等,让一些单纯的女孩子忘乎所以,她们甚至不知道 “上床”是什么事物及“上床”会对今后的人生造成什么伤害,就慷慨的奉献了自己的身体。在她们的观念中,只要能够让自己光鲜漂亮、足够耀眼,一切都在所不辞。
我们在怪罪女孩不自重不自尊的同时,也该痛定思痛,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精髓,合力封堵不良风气的冲击。而这些,单纯地关起门来搞“女性教育”,是解决不了的。
王文武
社会病了
别让孩子吃药
“傍大款”现象绝不仅仅是女性教育的缺失问题,其根源在整个社会风气上,那些随处可见的不公平、就业的拼爹游戏、文化氛围的荒诞浅薄、现实生活的不安全感等等。都在影响着女性“傍大款”。可以这么说,“傍大款”背后有着极强的复杂因素,这能靠女性教育对付吗?对付“傍大款”,即便是从小开始教育,又怎么样?
也有不少男孩子表示长大后当贪官,是否也要对男生进行男性教育?我觉得,对女生进行女性教育有必要,但千万别弄成“三从四德、相夫教子”这种陈旧思想的灌输,更不必妄想用女性教育来对付“傍大款”。孩子是白纸,他们的想法来自社会。社会变得健康了,制度变得公平了,即便不是那么努力地对女生进行女性教育,“傍大款”现象也会越来少。社会出了问题,让孩子吃“药”,恐怕是不行的。
前溪
■评判
自强教育无需区分性别
“傍大款”折射的不是教育败笔而是社会问题,它不单单是“女性问题”。近几年娱乐选秀活动日益火爆,其实就是一个例证。
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教育学生自尊自强自立,无需区分性别,这是教育的内涵和使命之所在。女生需要人格独立,男生同样如此,刻意提出一个特设性的“女性教育”的命题,其实是多此一举,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况且,我们还不能完全说“傍大款”的女性就一定缺乏独立的人格,就一定不懂得自尊自爱。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只要社会压力和机会问题仍然存在,恐怕上多少堂“女性教育课”,也难以抵御活生生的诱惑。
陈一舟
(责任编辑:郭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