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中的日本社会韧性是如何练成的

标签:
日本地震公共秩序秩序井然韧性社会生活教育杂谈 |
分类: 考拉与生物圈 |
与大自然肆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内部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楼道避难分坐两旁让出中间通道,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商场购物,教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闭电源,公共电视台多种语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学校、公园等公共避难所迅速搭建简易厕所等设施,这些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专业应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公共秩序场面。
教育培养秩序
日本平民面对巨灾的秩序感和镇定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个社会面对灾害的韧性表达。这种韧性的普遍养成,当然可以从国民性格中去寻找解释。比如,生死无常的人生观的浸透,比如,视风雅为清冷之物的美学,都会对国民的行为习性起到鼓励和规制作用。但是,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从来不只是哲学的结果。哲学更多地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协同,和协同后的行动范例。
巨灾面前,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足以让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协同习惯,从而损害平常秩序。强震中的日本社会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现社会韧性,固然有国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恒的,通过教育、防灾培训和社区建设而推进的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的结果。
立法完善救灾机制
尽管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对危机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要付出惨重代价。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政府救助的不力,居民区道路规划不利于救援,木制房屋抗震能力差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此之后,日本的民间灾害组织普遍发育生长,居民区规划更加合理,经过三次修改的《建筑基准法》强行规定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的8级水准,使用期限须超过100年。救灾机制细化到灾后10小时、100小时、1000小时,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情况制订不同的行动程序。在不断完善的救灾机制中,社区和市民的作用得到了超过政府作用的重视。
发挥民间力量救灾
日本“3·11”强震后,外界更多看到的是市民的行为而似乎少见政府行为,奇怪谁在组织领导,原因即在于:通过社区和市民组织的发育,已足可担当凝聚社会基层内核、组织基层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宏观层面配置调度资源,合理指挥救灾。
实际上,一场巨灾所导致的灾难,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和财产的流失,还在于精神的创伤,个体的无助和反常行为的出现等等,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也不仅是经济和慈善资源倾斜的过程,在这些宏观重构之外,还有大量的微观重构。更多的时候,微观秩序决定着内部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单纯依靠政府完成对所有层面的、情况复杂的建设,不仅难承其荷,也做不到资源最好配置。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大力培育社区和市民组织从事微观管理,是一个高效办法。市民参与管理可以带来的另一个正面发散是,在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导下,人们常常会展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3·11”强震是大自然带来的又一次重大人类灾难,共同应对灾难是我们的共同主题。应对灾难既包括人道主义的传递,也包括对于灾害应对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完善。这种思考和完善,本身就是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立凡《北京青年报》
镇定守序凸显日本国民韧性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部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微博网友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部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微博网友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微博网友
东京
秩序如常只是街上人少点
本报讯
12日是周末,东京晴朗,下午电车开了。从上海来总部出短差的湖南汉寿小伙郭鸣甚至悠闲地上街,不紧不慢买了一块手表和一只LV钱包。街上人少了一些,但秩序如常,没有异样。这里是东京。
“感觉东京城市秩序良好,也没有什么紧张气氛。除了拿着当天报纸或者在手机上看最新新闻的人,别的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目前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教师易山告诉记者。
东京池袋车站西口是公交车车站集中的地方,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远远地看到站牌处人头攒动,所有的人都在排队等候上车。
S形的长龙蜿蜒了数百米,没有人知道队伍最后在哪,进行交通协管只有区区数人,没有工作人员维持、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如此自觉地排队。
(宗禾)
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人较少当众哭泣
本报讯
“不给人添麻烦”这是日本人的常识,这句话出现在给小孩学习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
服从维护集体主义
日本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悲哀,反而对因自己的悲哀而让别人担忧和牵挂表示歉意。
在大地震中,如果家人朋友遭遇不幸,日本人通常也不会号啕大哭,只是默默承受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当有人获救时,代替“谢谢”说
“对不起”的人也不少,对他们来说,比起感谢,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情更多。
此外,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可以解释日本人的忍耐力和自律精神,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插队、乱扔垃圾等等都被视作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
当这种社会行为规范变为大多数人的自觉意识以后,少数“不拘小节”的人也会慢慢自律起来。
即便是在大地震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日本人仍然几乎苛刻地维持着公共秩序。在以“灾民”为标签的那个集体中,个人离不开集团,集团保护个人,只有绝对服从才是维护集体利益的表现。这个时候并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救他人于水火,“和大家一样”不仅容易形成合力,克服困难,也能保障系统运行的效率。不夸张地说,任何原因导致的哄抢和踩踏事件几乎不会在日本发生。
怀孕妈妈表情坚定
一位孕妇,似乎是一个人。只见她一边抚摸着肚子,一边向远处眺望,眼神坚定而执著。她也许会告诉孩子:宝贝,在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妈妈已经与你经历了生死。
在遭遇这么严重灾难面前,日本这个民族在整个疏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秩序井然和沉着冷静几乎可以平复灾难带来的恐慌,让人内心始终充满了某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