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至清则无鱼——古人升职“潜规则”    选自《读者欣赏》2014年3月号

(2014-03-20 10:40:28)
标签:

《读者欣赏》

文化纪事

文化

水至清则无鱼——古人升职“潜规则”

文/西洲雁 图/fotoe

http://s7/mw690/001krYZfzy6Hs07msaa26&690   选自《读者欣赏》2014年3月号" TITLE="水至清则无鱼——古人升职“潜规则”    选自《读者欣赏》2014年3月号" />

  说到古人的职场“潜规则”,清末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简直可以作为最佳观察的范本。这部书是根据张集馨自己的自叙年谱整理而来的,内容甚至详细到为官多年的人情往来、银钱出入。张集馨曾经的某一任上司林则徐,面对外辱可以态度强硬,力主禁烟,然而一旦回归到官场,依然是圆滑知趣的一名官员——索取贿赂也好,送礼结交也罢,对林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见要在官场上混,“才干”并不是唯一的立身之道,还必须进入圈子,有“后台老板”或者“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无才的庸人才能自保,有才的能人才能施展抱负。无怪乎与张集馨做了儿女亲家的重臣李鸿章如此总结:“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不过,若认为“潜规则”只是灰色地带简单的权钱交易,又未免把它看得太粗浅了,真正高段的“潜规则”在于善借外势、善伺人心。

  比如科举仕途中一度盛行的“干谒”之风,若只观其表面,简直就是后世的“走后门”——读书人为了增加登第的几率,携带礼物求见在政坛、文坛拥有高位的人,这就叫“执贽干谒”。而所奉赠的礼物中,必有自己得意的诗文作品,“干谒诗”甚至成为《全唐诗》中的一大门类。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尊为文豪的诗人,不少人都有“以诗干谒”的行迹。李白离蜀入京,便是首先投诗于秘书监贺知章并大得赏识,才被推荐到唐玄宗面前。相传,王维甚至不惜改扮成琵琶乐师,只为了博得公主赏识,为他在主考官面前推荐一句。孟浩然更曾向官居相位的张九龄献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自己渴望出仕的迫切心情。

  把干谒这件事情做得饶有趣味的,当属同为唐代的朱庆馀。此人在临考前,向水部员外郎张籍(当时有名的诗人)献上了一首七绝《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舅姑(公婆)的新媳妇,借画眉式样来探听文章是否妥当,实在是很有韵致的比喻。

  而张水部的回答也同样清越不群:“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就像是未得赏识的越地美女,虽然踌躇犹豫但歌喉之美超过万金,与之相较,连贵重的齐地丝绸也不算什么了。

  一试探一回复,赏识之意已昭然若揭,朱庆馀果然成功登第。此种做法看似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机取巧,然而在那个社会,却并不被视为耻辱。究其原因,当时的科举取士本就是以诗赋为主,读书人把自己的诗作进呈给高位者谋求赏识和援引,说到底也只是一种自荐加考前造势而已。而高位者和主考官也可以借对干谒诗赋的品评,预先对当年应考者有个初步印象。符合各方利益的事情,得到几乎是所有人的默许。

  谋求出仕的“非常道”还有另外一种,称为“养望”。望是声望,养是培养,常见的做法就是隐居起来自高身价,不赴科考也不受征召。等到声望渐渐高起来,就可以坐等上位者来“求贤若渴”了。唐代卢藏用为了提高声望、又担心路途太远传闻不到,居然特地选择了离都城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作为隐居地!

  把这条“潜规则”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当首推东晋名相谢安。他出身于名门士族,入仕从清闲官位做起并不为难,然而他却辞官而去,在会稽东山隐居了整整20年。直到国势日益紧急,他自身的声望也日隆,在朝野一片“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舆论呼声之中,他才终于“东山再起”。这之后就是淝水之战,使他青史留名。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谢安如果不选择“养望”这条非常规路线,而是同一般贵族子弟一样清闲做官、逐次升级,能不能获得天下归心式的重用就实在很难预料了,谢安其人在后世眼中的地位想必也会大有不同。

  再比如“买官”。不管在哪部史书中,买官鬻爵都被认为是极不可取的做法——破坏了既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会动摇统治的根本。而买官来做的人往往也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土财主,名声很不好听。但有那么一个人,以钱财换来官位,却因为步步为营顺理成章,做得异常完美。

  此人名叫卜式,原是汉武帝统治下的一介牧民,靠着畜养100多只羊起家致富。当时汉朝常被匈奴的侵扰所困,卜式上书给汉武帝,自愿将家产的一半献给政府做抗击匈奴的经费。武帝派使者去问他是否想做官,或是与别人有仇?卜式答自己不会做官,而且一直周济贫困的乡亲;也不曾与人有仇,捐出家产只是为国出力。丞相公孙弘认为这有违人情常理,劝说武帝不予理会。

  数年后,因征匈战争获胜朝廷需要大笔安置费,卜式一下子拿出20万钱献给河南太守。汉武帝想起前事,认定他是个忠厚的人,便要拜他任中郎。卜式不愿来京任职,武帝说:“我有羊群养在上林苑里,想请你来畜羊。”年余后,汉武帝去上林苑,只见羊数倍增且肥壮,不由连声称赞。卜式说:“其实牧羊和治民是同样的道理,要安排好饮食起居,还不能让恶者害群。”汉武帝认为他言之有理,便让他出任地方长官,果然大有政绩,于是获得逐级提拔,官至御史大夫。

  虽然以“捐资”逐步走上“得官”的仕途,卜式却并没有遭到当时和后世的攻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步步为营之中,既展现了自身的品行,又合于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事实也证明,当卜式由“牧羊”转为“牧民”之后,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显著。和这样的结果相比,他得官“不走寻常路”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现代政治思想的奠基者之一马基雅维利曾有句名言:“为了崇高的目的,手段是可以不计的。”此话带着勃勃的野心相,虽然说得痛快却难免不合国人温和中庸的传统。如果要从干谒、养望、买官等古代升职的“潜规则”里做个总结,大概还是蒲松龄借《聊斋》人物之口所说的一句话更为合适——“智欲圆,而行欲方。”达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圆滑,但做的事一定要端正大方。这才是中国式职场“潜规则”所追求的境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