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是什么颜色的?——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分类: 书评摘要 |
你的童年是什么颜色的?
——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儿子语文老师要求买刘辽逸译本《童年》,为了伴随阅读,到图书馆寻了很久,未见其版,只有借了两个其他版本,我与妻一人一本。
今日终于看完了。
这本书,自小学起,就知道为世界名著。不曾想,儿子读初中了,方才读,实在不能自诩书虫了。
佩服高尔基的写作能力,故事一直在写寄居外公家的琐事,天地狭小,结构单一,这为写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尤见功底。
本著结构巧妙。以父亲去世开篇,以母亲去世结尾。结尾处以外公的“你得自己找事混饭吃,你到人间去吧……”,巧妙的过渡到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下一部《在人间》。
全篇以灰色为主基调,间以其他颜色。主色调是时代背景,是“我”童年的总体轮廓,是悲惨的,充满不幸的。其他颜色是作为童年的我,终究是个孩子,会被各种小心思、小景物、小惊喜调动起积极乐观的情绪。作者的童年是不幸的,同时又在这不幸中,倔强的维护着童年该有的色彩。
全篇人物关系简单,人物简单。评论家会说人物有两类,一类是外婆为代表的善良的人,一类是外公为代表的恶毒、自私的人。实际上,在我看来,都是一类人,外公和外婆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在底层社会徘徊忍辱偷生的小市民,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哲学,外公不是恶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也会对女人、对外孙发自心底的关爱。
景物、人物描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频繁的景物和人物描写,精当、及时,都为行文注入了鲜活的注脚。如果把对于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去掉的话,这部作品将乏味很多,断不可入名著之列。
我尤其喜欢“我”长成小伙子后的自由生活,他可以通过捡破烂、做小偷帮助外婆,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贫苦的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我相信,他的灵魂是自由的。
这本书促使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虽不及高尔基的黑暗屈辱,但也是贫苦的。然而,我的童年确是百分百快乐的,有各种可玩的,打纸炮、斗鸡、走玻璃球、砸钥匙、钓龙虾、打牌……,还有一群玩伴,虽然他们大多是女孩。爸爸大多数时间在外地打工,妈妈对我的学业基本不过问。我做完作业,就跑出去玩。晚饭时间,妈妈就会扯着嗓子喊“小-回-子--,吃--晚--饭-啦”,尖长的声音响彻整个村落,不管我在哪个田间地头,我都会听到,带着一身泥土和快乐,回家吃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虽然有时只是稀饭就萝卜干,也是很香。童年的快乐,是我一生的财富,如今已近不惑,每每想起,嘴角总会上扬。
儿子虽然已入初中,个头快赶上我了,但仍是个孩子,一举一动都透出孩子气。我该给他怎样的童年,以及少年。我经常懊悔于对他的暴躁。昨晚还扔了他一块沙橡皮。有时候,我会对未来充满焦虑,因而对他要求甚严,然而,却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好的人生。人就是这么愚昧!似乎只有将焦虑发泄出来,就会远离焦虑似的。儿子足够听话了,他毕竟是个孩子啊,该有的顽皮都没有的话,我就得有新的焦虑了。
最近得跟儿子聊聊,他下一本想读哪部名著,我陪着。
前一篇:国庆的余音
后一篇:教子实录5:仪轨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