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要靠虚词和词序来构成各种句式,因此句式是非常重要的,要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句意,必须准确的把握其句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构成“主语+谓语”的形式,但也有例外,如《国歌》的首句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加强唤起的作用,突出“起来”这一行动(谓语),而把它放在主语的前边,这样就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人民为了寻求解放而奋起斗争的精神,同样古汉语中亦有谓语在主语前的句式,我们称之为主谓倒装句,且相比较而言,此现象在古汉语中更为常见一些。
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
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如:
1、默默乎。河伯!
《庄子·秋水》
——不要说了吧,河伯!
2、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
3、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
4、远哉,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
——远呀,德行全备的人!
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
6、死哉,盆成括!
《孟子·尽心下》
——将要死了呀,盆成括!
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
《孙子·虚实篇》
——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
8、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美丽呀,这所房子!
9、至矣哉,为欺也!
(刘基《卖柑者言》)
——太过分了呀,欺骗人!
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告子下》
——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其余均可如此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①在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时,往往在其后带个语气助词“哉”、“矣”、“乎”,并同时提前,以增强语气。②无论“哉”、“乎”等词有几种词性(如“哉”字可作副词、助词等,“乎”字可作介词、助词),但是在主谓倒装句中,都只是语气助词而已,亦即“哉”、“乎”等词只有作助词时,才能和谓语一同提前,到达这种修辞效果。③同现代汉语一样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但是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却有许多是由副词(甚至是程度副词)充当。如例3、4、9、10等,现代汉语绝少有这种情况,这是个非常突出的区别。④“矣”字和“哉”字连用时,重点在后者,和它前面的形容词谓语一同提到句首,感叹语气更为强烈。
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同样在疑问句中,谓语是本句中疑问的重点,为了强调,把它提到主语的前边,以突出疑问的重点。如:
1、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上》
——谁呀,这个哭的人?
2、何哉,尔所谓达者?
《论语·颜渊》
——什么呀,你说的达?
3、子耶,言伐莒者?
《吕氏春秋·重言》
——是你吗,那个说攻打莒国的人?
4、谁可使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派遣的人是谁呢?
5、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乎?
《史记·魏公子列传》
——现在赵国朝夕间就得投降强秦,可是魏国的救兵又没有来。哪里看得出公子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呢?
例1是特指疑问句。为了突出谓语“谁”把它提前到主语“哭者”的前面,并且带了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与(欤)”。“谁与哭者”即“哭者谁与”,其余几例均可如此分析。由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①疑问句中谓语前置,较多的是特指问句,此外还有是非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②特指疑问的谓语前置时,主语常常有“者”字出现。③疑问句谓语前置时,此句主语往往由词组充当。④同样,作为助词的“哉”、“耶”、“与(欤)”等一同前置,但是无论是哪种疑问句,谓语前置的目的都在于突出所问的对象。
三、诗、词中的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句除了在感叹句、疑问句中比较常见外,有的为了押韵对仗甚至为调平仄,也常常把谓语提到前面。这种情况多半见于诗词歌赋之中。
1、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诗经·豳风·七月》
——春天开始暖和了,仓庚鸟儿在鸣叫。
2、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份远志开花,五月份蝉儿鸣叫。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4、桃之夭夭,有賁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诗经·周南·桃夭》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我们以3、4句为例加以分析,例3中的“灼灼其华”是“其华灼灼”的倒装,为了与下句的“宜其室家”合辙押韵,而倒装成了“灼灼其华”,这样“华”、“家”相押,同在鱼部。例4中“有賁其实”即“其实有賁”的倒装,“有”是形容词词头,为了与下句“宜其家室”合辙押韵,而把主语“实”倒置在谓语“賁”的后面,这样“实”、“室”相押,同在质部。两例的韵脚之所以变化,全是为了押韵而已。再如唐魏征的五言诗《述怀》中的“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应当是“空山夜猿啼”,为了使“猿”与上句的“原”相押,故改变了词序。“古木鸣寒鸟”应当是“古木寒鸟鸣”,但是为了使之和“空山啼夜猿”句式对仗、平仄相应,故把谓语“鸣”提到主语“寒鸟”的前面,由此可见诗词中主、谓语倒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押韵、合辙,读之更有韵味,同时因为恰切的倒装,也是表达更加精彩,从而更具有韵味、耐人咀嚼。这类例子在诗歌中举不胜举,如:“明月别枝惊鹊”、“莲动下渔舟”等,诗词中这类谓语前置情形,更容易区分一些,因为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诗赋押韵的规律,平仄对仗的特点,如唐王维《山居秋暝》一诗,是平起式首句入韵的,按平仄要求其第三联出联和对联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是若按原句(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其平仄成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这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作者改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平仄就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了,于是诗句不仅合乎平仄规律,亦对仗押韵了,这是为了调平仄而使谓语前置的例子。因此,在诗词中,只要确定了韵脚,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分辨出是否是主谓倒装了。
汉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语序,词在句子中分别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而谓语又是一个句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正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清楚的把握句式。在古代汉语句式中,人们总是多将宾语前置(这当然很重要),而有关谓语前置句却很少有人系统的分析过,现行的比较权威的《古代汉语》(王力、郭锡良、张之强等先生),对此也很少提及或进行必要的分析。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以上粗浅的说明,引起方家对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式的足够注意,以其在阅读古文时比较准确的理解句意。
(选自自选文集《行者无疆》之书山撷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