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aoqichang0725
shaoqichang072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5
  • 关注人气:3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槐·唐槐街·唐槐亭

(2024-07-05 18:24:38)
标签:

历史

生活

文化

唐槐·唐槐街·唐槐亭
邵祺昌

从前,周村城东北部有个村庄叫马庄,庄里有一棵唐槐;周村城南有座小山叫米山,从米山而来的米河与马庄的唐槐擦肩而过。现在,马庄的米河已经改道,人们把米河故道改建为唐槐街,并在唐槐街上建起了唐槐亭。

米山、米河;马庄、唐槐,这里面有一连串的故事。
     米山,传说是齐桓公留下的
“虚粮墩”。据说,齐桓公率领大军与楚国军队在此隔河对垒,为争霸主一决胜负。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楚国派使者到齐国阵营要求谈判,其实谈判是假,趁机打探齐军的虚实是真。齐桓公早就识破敌人的计谋,于是将计就计,下令全军将士连夜堆土为两个小山包似的“虚粮墩”,作为齐军囤米囤面的“粮库”。但是楚军使者不知内情,回去说齐军实力强大,粮草充足,不能恋战。结果齐桓公帅军全面出击,楚军不战而溃。战后,齐桓公留下的这两个“虚粮墩”,即为后来的米山和面山,一东一西遥遥相望。

米河,发源于周村南部凤凰山和米山之间。旧时,米河在周村城东流经刘家寨子、桃园子,然后从马庄中间向北一直流入孝妇河。那个时代,人们选择居住地不是傍山就是靠河,傍山可砍柴为生,靠河可打鱼度日。今之东马庄、西马庄一带,至少在唐朝就有人居住,有唐槐为证。

马庄,现今以正阳路为界分为西马庄和东马庄两个行政村,但是马庄不是马姓人立村。传说,马庄原来因高姓人家最早居住而叫高家庄。后来王氏家族人丁兴盛,村名改叫高王庄。自从陈仲子隐居周村城南古城村以来,后嗣繁衍兴旺,许多陈氏后人又迁居高王庄,陈氏人丁繁多,高王庄又改叫高陈庄。至明初大移民时,又有张、李、赵等其他姓氏迁居高陈庄。随着这些姓氏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多,人们又产生了改庄名的念头。

马庄的唐槐,传说为唐朝所植。至明代中期,这棵几百年唐槐已是枝粗叶茂,树冠荫地亩余。那年,有一朝官带领着一行人马来到高陈庄。因路途劳累,便来到了庄西北的唐槐下小憩,随从便牵着马来到米沟河饮马。这位朝官休息了一会儿,便起身顺着小河边闲溜达。这时,庄里的老百姓听说来了朝官,便纷纷赶来看热闹。此时,朝官又回到大槐树下,与庄里的人闲聊起来,对庄里的一些情况已略知一二。便对着大家说:“此地平沃水长,宜桑宜稼,乃百姓生息繁衍之佳地,只是这庄名还待从长思量,方可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福瑞共享。

这朝官走后,庄里的各姓氏中辈分高、有威望的老人们便聚集在唐槐下商量着如何定庄名的事来。大伙你一言我一语也商量不出合适的名字来,最后还是这高家的长辈说:“咱庄里从设来过这么大的官,人家能在咱这里歇息饮马,就是咱庄的幸事,我看咱就叫马庄如何?"高氏长者这一番话,立即得到了各姓氏长者的赞同,从此这高陈庄就定名“马庄”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米河以西的住户就叫西马庄,米河以东的住户就叫东马庄。

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米河变成了季节河。到了雨季,河水涨得满满的,有时还有涝灾;可到了旱季,河水断流,庄稼用水的时候反倒没了水,人们一直过着十年九旱一年涝的穷日子。

有一天,马庄来了一位风水先生,围着庄子转了一圈后,就对村里的老人们说:“你们村南高北低,米河穿庄而过,南来之水留不住,没有水怎么种庄稼?”老人们忙问:“那可怎么办?"

风水先生说:你们可在村子里挖儿口大湾,下雨季节湾里灌满了水,早季河里无水时湾里照样有水,不就行了吗!”

人们一听觉得这话在理,一些大户人家都纷纷在自己的地边挖了水湾,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罗家湾、田家湾、杨家湾、高家湾、墨池湾、赵家湾等,每口大湾都与米河相通,既可防旱也可排涝。不多年马庄就变了样,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在周村城东的几个庄子里一跃而成富裕村,于是就有了“金寨子”“银马庄”的说法。
     
解放前,西马庄‘、东马庄属于长山县;1959年划归周村区南阎公社,1984年改称南阎乡,19998月改属周村区青年路街道。
     
唐槐坐落于西马庄,至上世纪70年代还枝繁叶茂,主干高5.5米,四五个人合手方能抱得拢,冠径达15米。上世纪80年代初,米河遭受污染,唐槐虽然开始枯萎,但是还有生机,王恩元老师在1989年为唐槐拍照,取名《枯木逢春》。至90年代米河政道后,道路硬化,唐槐既无土养,又无水济,完全失去了生存条件,残枝逐渐零落,躯干逐渐枯死,现仅存枯空树干,但淄博市古树保护牌仍然挂在身上,足以证明唐槐的身份。
      1995
年,西马村在枯空树干中重栽新槐一棵,经过9年的生长,笔者亲眼目睹新槐生机勃发,
风华正茂,葱郁绿茵,树身挺拔,枝繁叶茂,与千年古槐的躯干形成“怀中抱子”之状,很是风光。  

米河改道后,原河道被填平改造为南北大街。为纪念这棵唐槐,2002年,西马村委把南北大街命名为“唐槐街”。2014年在唐槐原址修建“唐槐亭”时,将长势正旺的二代槐伐掉,至此,这棵千年唐槐仅剩下五米高的枯木躯干。

唐槐亭位于唐槐街的十字路口处,西北角即为正阳路小学校园。从电厂路的唐槐街路口向北行几百米即可达到;或从正阳路西马庄牌坊进村,向西约500米也可到达唐槐亭。

唐槐亭是六角亭,在正南一面是敞口的,其它五面是有约一米高的不锈钢护栏。正北的一面的上书唐槐亭;两旁楹联是:福荫群黎曾遮风雨,天留古木犹证沧桑。正南的一面,横额亦书唐槐亭;左右楹联是:溯天宝当年花飞达梦,推春风今日根慈故树。正中有一唐槐碑,碑文《唐槐亭记》是周村著名书法家刘树林先生撰文并书丹。全文如下:

唐槐亭记

甲午之夏,西马村唐槐亭竣讫。红柱飞檐,挺秀峻拔,望之焕然。当街立亭,少有闻之,而特为一千年古槐立亭,则更稀有。今故何哉?见证历史,启迪后代,自唐及今,朝代更迭,人事兴衰,古迹颓圮,难以数计,又岂独厚于一树哉?每感沧海桑田,岁月倏忽,令人唏嘘慨叹。故立此亭,以为永怀。听无言之讲述,观无字之记载。涵古今之福祉,展西马之情怀。诗曰:

忆昔此槐,盛唐所栽。纪逾十六,朝历八代。米河为伴,西马为怀。崎崛壮伟,虎踞熊骇。虬龙凤骨,翔凤仪彩。身立十丈,翼蔽九垓。几经兵焚,犹然壮哉。风雨洗磨,本枯神在,将军气度,凛然壮慨。三历沧桑,乾坤开泰,殷殷祝愿,福荫万代。

     甲午年夏 西马村  

     汇龙斋主 刘树林  并书

至今,唐槐亭修建已经10年,此亭已为西马村一个靓丽景点。特别是正阳路小学落户西马村以后,唐槐已成为学校传统教育的基地。每一年新生入学,就有老师带领学生在唐槐亭前追溯历史的沧桑,讲述马庄的故事,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国争光。所以唐槐亭的修建,有其肯定的一面。

但是,如果修建唐槐亭不砍伐原来的二代槐,那唐槐的风景将会是个什么样子?数十年后,这二代槐又是虬龙凤骨,翔凤仪彩,岂不美哉?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在唐槐一旁建亭,这唐槐如同戈壁滩上的胡杨木,千年不朽;与王村镇西铺村蒲松龄书馆内的蝴蝶松一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能起到存古论今的作用。
      
现在,一则由于地面全部水泥硬化,二代槐砍伐后生出的枝枝芽芽就像断了奶的孩子逐渐枯萎而死。二则把唐槐的枯株罩在亭内,不利于游客观赏唐槐的全貌,领略不到唐槐的千年风采。所以,笔者认为毁树建亭之举纯属喧宾夺主,徒生遗憾。

 

作者:邵祺昌    1951年生人

住址:周村区青年路121号院4号楼一单元202 

 联系电话:133352204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