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的老槐树
周村区王村镇辛庄村有一棵老槐树,在202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一级保护”古树,编号为37030600001,保护牌上标注树龄600年。
王村镇,自古就是淄川县与章丘县的交界地,现在是济南市与淄博市的接壤处,王村被称为淄博的西大门。由此我觉得辛庄村这棵老槐树就是淄博古树的“排头兵”,当之无愧的“淄博第一槐”。
辛庄,在镇政府驻地王村西南2.5千米处的豹山北麓,东邻苏李庄,西接李家疃。据《王村镇志》载:“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河北枣强迁来章丘埠村,后来从埠村迁来定居,称‘郭家新庄’。1958年为书写简便改为‘辛庄’”。此说有些不妥,一则《淄川县志》没有“郭家新庄”的记载,二则早在1930年,淄川县第六区就设有“苏辛乡”,辖区内有苏李庄、辛庄、尹家庄、王洞、李家疃等5个村庄,所以1958年改名之说不确切。
辛庄,在宣统《淄川县志》上还是一个无名之庄,不过有个小故事似乎是发生在辛庄。故事说:王村西南,有小村忘其名。某甲老矣,卧于榻不能步履。予之饮食则饮食,否则睡。如是二年。某时自言:“吾托生某家矣。”述其父母名姓,及其门巷历历。人以为昏愦中妄语也。既而又自言外祖家姓,且与之起小名。怪之。相去非遥,试往探,如其言。而不睡则饮食如故,大抵此睡则彼醒,彼睡则此醒。但在彼不能言,而心殊了了。久之乃卒。及某村之子长,则不记前生,蠢然一农家子,为李家疃王氏牧牛。未死而转生,奇;生而仍不死,一神往来于两所,奇之奇也。造物之不可测如此。显然,县志里说的王村西南这个小庄就是县志上没有村名的离李家疃仅有二里之遥的辛庄,不是作者忘其名,而是县志无其庄。
辛庄村这棵老槐树,坐落在辛庄原东门外,树北有一个很大的水湾,旧时成群的鸭子在湾里觅食,村里的孩童到了夏季就在大湾里戏水。现在,随着村庄的不断向外扩展,辛庄的东门早已不见踪影,大湾仅有新月牙那么大,且用水泥进行了防渗处理。据村里的耆老讲,这棵老槐树植于宋代,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棵老槐树,因主躯干只有三四米高,是古槐中的矮子,所以远处看,老槐树的树冠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罩在地面上;如果走近它,老槐树的枝叶则会拂摸到人的面颊,一股清新的槐叶味浸入心脾,让人觉得老槐树不像一棵高高在上俯视群雄的槐王,倒像一个朴实无华、与人友善、能蹲下身子与孩童戏耍的老人。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而辛庄的这棵老槐树却独树能成林,因为它是躯干“林立”。如果围着老槐树转一圈,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它都是由四五棵分躯干组合而成,这一点很像我们淄博“组合式”城市的特点。因为树龄逾千年,主躯干早已腐烂,可老槐树不忘初心,从根部又钻出几根新的躯干来,和老躯干相拥而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支撑着巨大的树冠。人在树下,注目“槐林”,真为“淄博第一槐”的这种老而不屈、坚持奉献的团体精神所感动。
农村里有一句歇后语叫“二大娘吃槐叶,自找肿脸难看” ,本意是说槐树的叶子是不能吃的,吃了就会肿脸;寓意是说为人处世不顾大局,自讨没趣。不过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饥饿的人们还顾得上这些?村中耆老说,那时候一些人家就用槐树叶子蒸窝窝头吃。只要先把够下来的槐树叶子在开水锅里焯了,再反复淘洗,直到清了水再蒸窝窝头,吃了就不会肿脸,村里的人就靠着大槐树上的叶子度过了饥荒。
相对于槐树叶子,那树上的槐豆则成为乡下人的美味,够槐米,吃槐豆,那是每年必须的。够槐米是为了卖钱,晒干了拿到药材公司换些称盐打油、买铅笔本子的零花钱,甚至不用家长操心,孩子们自己就主动解决了。但是要想吃槐豆,当家女人就得亲自动手。听老人说“收天豆不收地豆,收地豆不收天豆”,天豆就是槐豆子,地豆就是大豆,由此看来槐豆也不是年年都丰收的。每年秋后,人们把干巴了的槐豆够下来,然后把槐豆浸泡三五天,每天都要换水,目的是把槐豆的苦涩味去掉;等槐豆的外皮泡浆包了,再把槐豆的外壳用力搓掉,把光溜溜的槐豆加上花椒、食盐等佐料上锅煮熟了,香喷喷、粘糊糊、滑溜溜的槐豆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上煮槐豆,简直就是最好的享受。直至现在,村里的老人还有煮槐豆吃的,清香、微苦、有嚼头,别有一番风味。不过现在十有八九的年轻人不知道槐豆是可以吃的,更不用说会煮槐豆了。
当然,这棵老槐树和其他村里的老槐树一样可歌可泣,老槐树曾经为村里的教育事业作贡献,献出自己的侧干为孩子们打课桌。夏天赤日炎炎,空气闷热,人们喜欢在老槐树下面乘凉、聊天。当然,老槐树也受到村人的尊敬,每逢三月三、春节时,都有村民来供奉老槐树,烧香磕头摆供品,顶礼膜拜求平安。
新世纪以来,保护绿色,守护生态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辛庄村两委为保护这棵老槐树可以说力度大、措施得当。不仅老槐树的底部有半米高的六角水泥护栏,而且护栏外墙还贴上瓷砖,美观大方,护栏上面还装垫上木质坐板,方便人们坐在树下休闲。树冠的三大侧干分别用五六米髙的铁管子撑起来,以防树枝被暴风摧折而伤着行人。铁管顶端和老树枝的接触处,还用弧形的厚铁板托住老树枝,免得伤着老槐树的肌肤,这种细微的人性化保护令人称赞。
辛庄很小,现有180余户,520余人,但是村中的老槐树却很老,是古槐中的老资格;辛庄没有名气,甚至在《淄川县志》上找不到庄名,但是这棵编号为37030600001的老槐树却上了省里的保护册,是名至实归的“淄博第一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庄不在大,有槐则行!辛庄的老槐树,为您而骄傲!
(讲述人:郭恒树,84岁,王村镇辛庄人,退休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