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转一响有感
(2023-06-05 07:44:47)
标签:
生活文化 |
读《三转一响》有感
不论是在上篇还是下篇里,都有《综合篇》《自行车篇》《缝纫机篇》《钟表篇》《收音机篇》。其中,在上篇《自行车篇》里,有一篇向宜萱老师写的《漫话自行车管理》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写了一篇《自行车挂牌那些事儿》也属于自行车管理的范畴,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为“漫话”题材,从时间上来说,作品上至鸦片战争,下至改革开放之初;从空间上来说,自千里之外的上海滩,到周村区的乡镇街道;从内容上来说,既有上海租界外滩公园张贴的《游览须知》中的“脚踏车及犬不得入内”的公告,也有企事业工作人员因公骑自行车报销的标准;从社会影响来说,既有从作案工具自行车入手破获杀人命案的重大刑事案件,也有自行车被盗的日常民间小事。总之,“漫话”无边,能写尽写,能容则容,既列举国家、省、市关于自行车管理的文件,也有自行车在淄博市人口中的占有率,还用实际案例说明自行车管理的重要意义,不失一篇好《记》。
如果说有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宏观不巨,微观不细,比如在全国人口中的自行车占有率,淄博市哪一年取消对自行车的行政管理的,文中都未涉及,略有遗憾。当然作者受时代、占有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苛求。但是如果把《记》改为《忆》,把“漫话”改为“细说”,就好操控多了,凭着作者所拥有的资料,肯定能写出一篇饶有趣味的回忆录来。
同样是作者向宜萱,在《忆》里还有他的一篇《学骑车》,在文章里他回忆了女同学刘琳从向往自行车、学骑自行车到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全过程。虽然文章不长,写得也不算详细,但他道出了那个时代,一个农村孩子从向往到拥有自行车的自豪感,代表了三转一项的时代心声,不失一篇较好的回忆录。当然,如果作者不是写同学,而是写自己,那肯定是有滋有味,风采无限。
还有,在下篇里,有淄博师专孙树木校长写的一篇《与自行车相伴的日子》,因为我是淄博师专民师班毕业的,看到孙校长的文章就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孙校长的自行车情结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穿越半个世纪;从看到父亲的自行车和山师大教授的自行车,到自己买了“小金鹿”和给淄博师专各处、系配置“大金鹿”;从小心翼翼地学自行车到骑自行车外出重重地摔在了路旁,都娓娓道来,很有生活味儿。文章里穿插了孙校长读书和在周村师范、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淄博师专的工作情况,似形散却神不散,不失一篇好文章。
总之,《三转一响》收录了90余篇文章,不仅按“三转一响”门类,还从记述与回忆的角度对“三转一响”时代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穿越时空,再现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面貌,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