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这些天
(2023-04-28 05:40:21)
标签:
生活 |
我读经典这些天
——写在世界读书日
记得有句老话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用到我身上最合适了。
我是1951年生人,算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新人。可能是刚刚解放的原因吧,记得在小学课本上很少有传统经典,似乎读过“离离原上草”“锄禾日当午”等几首古诗和李白小时候看到老婆婆磨针的故事,从而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以一生不停地努力,终于评上了高级教师,退休后衣食无忧。
可是初中还没读完就爆发了文革,那个时代讲究“唯成分论”,只要不是上三代、下三代都根红苗正、无疤无麻的人,就没有资格推荐上高中,所以只能回家当一个人民公社好社员。多亏了班主任赵国栋老师教给我们《百家姓》,否则连自己姓啥都搞不明白呢。
总之,不仅书读得少,而且传统经典读得更少,几乎是零起点。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引经据典;在即兴发言的时候,不能抛砖引玉,往往是“打闷棍”“抛砖头”,几句话就把全场的气氛搞窒息了,让后边的发言人接不上茬,也就引不出“玉”来了。
每每如此,顿感无地自容。
学生刁爱玲,近几年专事传统经典教育,为了让我也充实一下头脑,希望老师也能满腹经论,给我送来的成套的四书五经,但就是懒得读,当然更是读不懂,如果是《平凡的世界》(这是我当老师30年读的唯一小说),早就读完了。
春节后,刁爱玲同学们发起了周日晚上读经典的活动,并且把我也拉进了群,学生如此偏爱自己的老师,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从诵读《论语》开始,现在已经读到《里仁第四》。
最初的时候是从《学而第一》开始。刁爱玲要求课上集体读30遍,课下自己读30遍,力争达到100遍。我白天没时间,所以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就一边听电视,一边读《学而第一》,老伴还嫌吵得慌。不管老伴如何反对,第一周总算坚持下来了,所以《学而第一》读得还算熟。
可是从第二周开始,就放松了,后面的《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就只能是在周末晚上集体读经的时候跟着刁爱玲和其他书友一块读,平均一晚上也就读个三五遍就到点了。所以后面的这三篇,读起来总是磕磕绊绊,有时不注意还读错了音。让我这个高级教师丢人现眼。但是不论如何,我要坚持读下去,如果周末晚上有酒场,我也坚决推掉保证读书,因为“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读书的日子里,我想以润心书屋班主任的名义向书友们呼吁: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