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河上的官桥
(2023-04-26 05:54:37)
标签:
历史 |
白泥河上的官桥
《嘉靖淄川县志》载:“中阳(鐘陽)河,在县治西三十五里。通上为三阳。见旧志。”《万历淄川县志》载:“中阳(鐘陽)河,在县西四十里。发源于长白山之阳,东流为七河,为官桥。”
首先,文中的鐘陽(中阳为电子版简写)河今称白泥河。《乾隆淄川县志》载:“白泥河,源出长白山之阳,即‘青嶂石泉’也,俗名‘青冢’。南流为‘响水湾’,上有巨石平铺,周可百步,水悬泻而下,澎湃有声。又南,万安溪、泌水泉会之,土人呼为‘三岔河’。东南流经钟阳(鐘陽)、七河,过冶头东北流会泷水,入萌水。泌水泉,在西铺庄之北,毕大司农曾辟园于此,刻石识名焉,今废。万安溪,在玉清山下。”
笔者为王村人,家住白泥河北一里许的大史家庄(今大史村),对鐘陽河的地理位置非常清楚。从以上三个时期的《淄川县志》记述来看,对白泥河的记述是越来越详细,越准确。《乾隆淄川县志》中的“响水河”即白泥河正流,因水流“澎湃有声”而名;“三岔河”因三条支流汇聚在此而成。这三条支流为万安溪、泌水河、还有一条老百姓俗称的“干河子”(季节河,一般冬春无水)未载入。
其次,搞清楚鐘陽河的起止点。《嘉靖淄川县志》中说白泥河在“县治西三十五里”,这是鐘陽河的结束界址;《万历淄川县志》中说白泥河在“县西四十里”,这是鐘陽河的起始界址,二者并不矛盾。也就是说,自“三岔河”以下至“七河”村这一段白泥河称之为鐘陽河。我们当地人很少有说鐘陽河的,河北的鐘陽村(今中央村)人习惯说“南河”,河南的大史村人习惯说“北河”。
有河就有桥,那么白泥河上的“官桥”在哪里?这是本文的中心。在“鐘陽河”这一段上,有两座桥,一是鐘陽村南的“八字桥”,经本人考证为清代的杨家古城王氏所修,一座为七河村南的“七河桥”(我们当地人俗称)。根据《万历淄川县志》所载,鐘陽河“东流为七河,为官桥”,很明显,这里的“官桥”是指“七河桥”,而不是“八字桥”。
那么,这七河桥为什么是“官桥”呢?《嘉靖淄川县志》载:“冲山,在县治西三十五里。其形突然上起。”这与鐘陽河的结束界址“县西三十五里”是一致的。因为冲山横亘在淄西大地,除了从东、西两头绕行外,再就是爬山而过。但是绕行必然远,爬山对于车辆来说亦不可能。而这冲山“突然上起”处就有一个天然的大豁口(今325省道穿山处),所以从周村、大临池方向来的客商要想去岭子、昆仑、博山做生意,这冲山大豁口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久而久之,在冲山大豁口和七河桥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大道,七河村、地铺村人称为“大道子”;因为“大道子”在我们村东,我们村的人则习惯上称为“东大道”。
既然是交通大道,那么就得保证“七河桥”的畅通,由官方负责维护和修缮,从而谓之“官桥”。但是,这官桥何时何人所修,目前尚不清楚,实属遗憾。
现在,“官桥”依然在,在前几年“村村通”工程里,只是抬高了桥面,而桥墩仍然是原来的。在桥南的东侧,七河村辟建一个小公园,临河傍路,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大道子”也升级为村村通公路,路面宽阔平整,车辆来回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