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后劳模”时代(二)

(2022-06-10 15:40:43)
标签:

生活

我的“后劳模”时代
   (二)
勤奋写作日夜忙

由于学生时代就喜欢写作,在参加工作后也有几篇“豆腐块”上过《淄博日报》等。记得在周村二中创办“晨曦”文学社时,就和学生一块写文章,还曾经给两任校长写过发言稿。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总不能静下心来写点真正的文学作品。

退休了,自由了,就大着胆儿写起来。由于自己文化底子薄,加之没有教过语文课,所以一开始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干干巴巴,典型的“豆腐干”。还有什么遣词造句、语法知识、什么“的、地、得”的用法,可以说都是模棱两可。记得“记得”“记的”我分不开,是聂廷生老师告诉我“记得”是个词,我才“记得”了,不再用“记的”。

新世界以来,网络普及。我与时俱进,2008年开了“博客”,2013年有了“QQ”空间,2019年还开了公众号“老邵说说”,2020年又开了“齐昌美篇”。有了这些网络平台,我的写作就多了起来。在电脑上练笔,用不着笔墨纸张成本低,不用誊写省时间,可以修改提升快。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百篇文章,上百万字的作品。记得小时候学过李白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十八大以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看到有些人自费出书,心里也有了出版一本自己专著的欲望。因为我曾在淄博八中同学路建华的《北京图书出版社·山东分社》做过编辑,了解到一些出版的程序;2014年我在黉门中学任教时,办公室里有打印机,所以我利用工作之便,开始编辑我的《与共和国一块成长》。

一方面,我把文字稿打印成册,让同办公室的淄博师专同学、全国优秀教师伊纪江给我审稿,一方面我让QQ好友聂廷生老师和德州的文友刘红英分担部分校稿任务,并写出序言;最后聘请孙方之老师写序言,所以我的《与共和国一块成长》有三篇序言。

在编辑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是篇目里有序号,就和语文课本那样编上序号,查找或阅读起来方便多了,这应该是我的一次“创新”,真希望书友们能发扬光大。二是一篇接一篇地连排,不浪费半页纸张。因为我收录了300篇文章,如果上一篇排了半页,下一篇另起一页,恐怕要增加100页,那就会增加印刷成本。

最终,我的第一本著作《与共和国一块成长》于2015年9月由北京图书出版社成功出版,印量500册。虽然出版费18000多元全部自己负担,但是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多年的写作有了归宿,自己的心血结了果。美中不足的是印刷质量不高,至少有几十本书出现空白页。

2013年,我们村整体搬迁后,对老村的思念就没有停止过。在我给淄博八中毕化先老师送《与共和国一块成长》的时候,毕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褀昌啊,咱们的庄已经没有了,你应该写一写咱们的村庄,把大史村的故事传下去。”听了毕老师的话,坚定了我为村里写一本书的决心。

在我们村老书记毕坤德和哥哥们的支持下,我用了一年的时间登门入户采访,写一篇打印一篇,再拿回村找当事人审稿,几经修改后才能定稿,最终完成了近20万字的《山村的记忆》初稿。这次我还是请孙方之老师写序,又让毕坤德写了一篇序言,最后请我的老同事朱玉军老师校审,老同学路建华帮忙编辑。

这次印刷我通过网络找到团结出版社,于2018年1月成功印刷,印刷费14000多元,印量1000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缺乏经验,我选择“胶装”而不是“钉装”,容易出现“脱页”现象。

《山村的记忆》与《我与共和国一块成长》不同,《我与共和国一块成长》是我的个人总结,放映我的人生轨迹和对社会的认识,是为个人树碑立传;《山村的记忆》是大史村的历史与人文,传承的是大史村的故事,是是大史村写“史记”,所以孙方之老师在序言里写道:《山村的记忆》其实就是一部“村志”。前置“概述”(引子),后设“大事记”,详载“姓氏家族”和“街巷地名”,凡是路桥山河,轶闻传说,民谚儿歌,游戏童谣,均条理清晰,详实以载,这些均为史志笔法,稍做加工,就是一部合格《村志》。这对于被消失了的大史家庄,和一千多口大史家庄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如果不是这个叫作邵祺昌的普通知识分子的文化道义和自觉担当,义无反顾地做了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大史家庄的近千年历史文化,必将随着村庄的被消灭而消亡……

三年出了两本书,于是我就成了“作家”,写作的任务多了起来。首先是参加了《周村地名故事》的编写,随后又参加了《石庙村志》的编写,接着又编写了《玉兔公司志》。最初加入《玉兔公司志》编写组,我只是写作成员之一,后来不知啥原因,就剩我一人了。于是我天天去玉兔公司“上班”,风雨无阻,凭一人之力奋战8个月,完成了初稿。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全国上下都大张旗鼓地举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王村镇的王洞村在4月份成功举办了知青回村活动后,发起人我的表哥王荣铭有了新想法。表哥见我给大史村写了一本书,也想让我给王洞村写一本书。这是件大好事,我不能拒绝,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光荣的任务。

此后我用了二年时间,乘坐130路公交车往返于周村与王洞之间。表哥领着我去村里采访,我回来写出稿件打印出来,交给表哥和当事人审稿,反反复复从2019年写到2021年,从建国70周年写到建党100周年,最终出版了近20万字《王洞纪实70年》,由村内爱心人士筹资,印量300册。

《王洞纪实70年》由我三姑家表哥王荣铭策划,由我执笔编写,最后由我二姑家孙女孙俊华审稿并写序,都是“亲戚窝子”的人。通俗的说法是“亲戚里道没有外人”,文化点的说法是“举贤不避亲”。孙俊华在序言里写道:发起并编著此书的王荣铭和邵祺昌老师都是我父亲的表弟。祺昌表叔原是周村二中的高中历史教师,退休后,竟无一日闲赋在家,东奔西走写文章、著村史、续族谱,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他在与荣铭表叔互通往来中知悉其有意为王洞村赋书,便担承了这份重任……初心不忘,方能砥砺前行。所以,不管书的内容形式甚至质量如何,这部以荣铭表叔为发起人,祺昌表叔为主要创作者,更兼有诸位有志之士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展现了王洞村与共和国共同发展的七十年光辉岁月的纪实著作,将会以其真实性和全面性,为王洞村美好的明天开启崭新的一页。

    10年之间,我写了三本书,这不是小说,都是纪实性著作,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不是写而是搜集资料,并且要反复核查求证,力求与实施相吻合。所以经常是写了改、改了写,今天补一点,明天加一点。不仅是文字需要推敲,而且事情需要掂量,那些该写,那些不能写,都要思量再三才落笔。既不能惹出事端来,又不能违心地去违背历史,因为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要“文责自负”,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审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