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场地

(2022-05-17 10:45:51)
标签:

生活

土场地

黄土地系列在写了《自留地》《猪饲料地》《场院地》等文章后,孙斯水老师告诉我,还缺一篇《土场地》。一语惊醒梦中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庄稼人,没有“土场地”就没法过日子

土场地,就是庄稼人取土用的地,用项大着呢。比如平时垫猪圈、羊圈、牛圈,凡是属于积肥用土,基本上来自土场地;再如老百姓盖屋打墙用土,特别是打土坯用土,那可是大批量用土;还有那时候老百姓做饭都用土炉子,天天需要“揣搭火”,毫不夸张地说,老百姓没有土场地就吃不上饭。

城里人自然没有土场地,所以就有农村人推着“搭火土”来城里售卖的;也有城市人去城外很远的地方自己取“搭火土”的。当然人家农村人若是心好愿意那就没问题,可是如果人家不愿意呢?那可怎么办? 

土场地的要求一是需要土质较好,至少没有石硼之类的,因为庄稼人取土是为了垫栏圈、打墙盖屋,掺上了石硼等杂质是不可以的。二是选用黏质土,因为老百姓“揣搭火”用的“搭火土”以黏质土为上等。三是要保证复垦,千万别一次性用土就沦为永久的荒地,因为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再就是一般离村庄比较近,方便人们用土。

记得我们生产队的第一块土场地就是村东头我们那块“东桥”自留地。这块地比着路面高出一米多高,就在村头上、还是黏质土,很符合土场地的条件。但是再向下深挖就是打土坯不可缺的“白香土”,这种土质地纯净,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可以用来炒“蝎豆”,炒出来的豆子有一股土香味,所以俗称“白香土”。当然,每年只是炒“蝎豆”用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但是打土坯需要黏质土与“白香土”混合用最好,所以人们就往深处挖,结果就成了夏秋两季的积水坑,成了鸭鹅和小孩子们戏水的好地方。

这块土场地面积不大,土层不高,大约到人民公社初期就用完了,后来成为生产队的饲养处,再后来成了生员们的宅基地。

第二快土场地叫“顺道地”,就是从我们村头正直向北50米左右路东的地块,因为顺道而被称为“顺道地”。这块地因为高低不平,并且有一层薄薄的石棚,按正理说是不符合土场地标准的。但是生产队有意把这块地整平,所以就让社员们取土成了土场地。当然那些掺着石硼的土不能打土坯,社员们只好先把石硼层挖掉再取土。至于垫栏圈用土,只有哪里来哪里去了。就是那些捡不出来的小石子儿就垫栏圈了,然后从栏圈里挖出来又被运到其它地块了。当然,从栏圈里挖出来的小石子儿也有一定的“肥力”,要不咋说“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呢。

这块土场地没用了几年,那些高出的地方基本都被挖低了,那些石硼也都挖得差不多了,队长开始安排男女劳力用一个冬天的时间,把这块地彻底整平了,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我们生产队农业学大寨以来第一块整平的土地,大约有20亩左右,成为生产队的丰产田。当然地名还是顺道地,但是在我心里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一号田”。当时我的想法是随着一块块的土地被扩大整平,就以一、二、三……的序号来命名,再也不要“死孩子堰”地那样没有文化味的地名了。

直到分田到户时,我们生产队的土场地在村北不远的侯家茔地。这块地是最标准的土场地,第一离村近且顺路;第二有四五米高的土层,并且上部为黏质土,下部为“白香土”,没有石硼等杂质;第三最可贵的是上边是侯家茔地,下面就是菜园地,通过开放土场地让社员们取土,把侯家茔地被用掉的那一部分变成了水利条件很好的菜园地,很方便复垦,一点也不浪费土地。

一直到分田到户后,生产队在分地的时候,队长还是把侯家茔地的一大溜土地划出来作为土场地,因为庄稼人过日子,永远也离不开土场地。

2013年,我们村庄整体搬迁了。因为新的大史社区是一排排的新楼房,不仅没法养猪了,有了煤气灶也不用“揣搭火”了,当然再也不用自己操心打墙盖屋了,所以那土场地永远地离与人们的生活绝缘了……再过去几十年,这“土场地”就成了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历史名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