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大集

标签:
周村历史文化 |
王村大集
王村自古就是淄川、博山通向济南的大道,在明清时期,王村属于淄川县正西乡,乾隆版《淄川县志》就有王村集的记载。
据1986年版的《淄博商业志》载:“王村,乃境内一较大市集,居民450户,人口2740余。杂货商7家,酒店6家,油坊1家,经营磁土矿1家。余如营药业、染业者亦有之。夏历二、七日为集期,交易颇盛。素日,村内甚冷落。”现在的王村,北有胶济铁路,南有309国道,交通便利,也是附近最大的集贸市场。
王村大集,就在王村大街两侧。集日里,除了大街两侧摆满了货摊之外,包括和大街相连的巷道里也都辟为专门的市场。如在大街东槨路南巷道里,是东草市也叫干草市;这条巷道的南端就是猪市,和南街相连,也叫东猪市;因为牛、马等大牲畜也在这里买卖,又叫牲口市。在大街西槨路南的巷道里,是西猪市,东西两个猪市,按二、七各为一个集日,但是大牲畜永远在东猪市交易。大街路北炳灵公庙东侧的巷道,是为粮食市;后来又迁至大寺湾东侧,则为新粮食市。爆仗市一般只有腊月里的年集才有,所以就在大寺湾周围,因为大寺湾宽敞且有水,不至于伤及行人和发生火灾。每逢集日,整个大街从东门到西门外,熙熙攘攘,到处都是赶集人。特别是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这两个年集,包括南伙巷、牛家胡同等巷道,都是人山人海,擦肩摩踵,拥挤不堪,热闹非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街作为公社政府驻地,每逢集日都会阻塞交通,很不方便,就把王村大集迁至王村南街上,从东南门到坊子崖,再到西南门外都有集市。西南门外的北边是箔材市,不光有山里人来卖高粱秸箔材,也有桓台人来出售苇箔的,那高高的苇箔眼看就要够着圩子墙顶了。西南门外的南面,是木货市,卖檩条、叉手、房梁的,卖新旧家具的都在这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活跃起来,王村大集上的物品更加丰富多彩了,在传统货物之外又增添了服装、花卉、饰品、炊具、电器等若干新型市场,狭窄的南街容纳不下,政府又把王村集迁到西门外公路西边的地面上直至现在。
记得在每月的二、七大集之外,为了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政府还在六十年代初期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交流会一般在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日期是自某个集日到下一个集日共6天时间。王村交流会的地点是在南门杨家场地带,这时候不仅有来自百里之外的商客,还聘请知名剧团和马戏团来助兴,看戏和马戏表演都是收费,用帐篷围起一块空地就可以演出,记得大概是2角钱的票价。交流会到文革开始后停办,80年初代又再举办,但是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和商业超市的兴起,交流会最终退出了市场。
进入新世界以来,王村集市仍然设在西门外公路西侧的专属场地里,除了年集之外,平时集日不算拥挤。但是一些商户为了更好地招徕顾客,常常在王村小北门至王村公交战的公路两旁摆摊经营,使得过往车辆不得不减速慢行,鸣笛开路。希望有关部门在热情服务的同时,还要强化管理,避免交通堵塞或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