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全国卷(一)文综历史问答题解析与商榷
(2016-06-18 08:22:01)
标签:
高中历史大课堂高考试题解析 |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解析:第一问是回答清朝中期人口增长的原因。答案来源两个方向,一是材料提供,而是所学知识的挖掘。由材料可知:社会的稳定,赋税的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农业技术的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受材料启发,与稳定同时存在的还有统一,与生产技术提高的还有精耕细作,而这两项也都是属于所学知识。
标准答案: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商榷:答案中“统一”是否可有可无?没有统一哪来的稳定?如果考生答“取消了人头税”或“人民的负担减轻”是否给相同的得分?因为含义是一样的。并且比原答案“赋税制度的改革”还更直接更明确。
解析:第二问是回答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影响是两方面的,积极得和消极的,不要只答一个方面。材料中所给四项都是消极影响,已经不少了。从所学知识中的只补充积极影响即可,如劳动力增加有利于国家兵源和徭役的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标准答案:
商榷:答案为什么没有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答案一是不科学,肯定坑爹了;而是給考生以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解析;第一问是概括减缓人口压力的主张,材料给了四项主张,即移民、兴办实业、增加生产和节育。所学知识还可以劳动力出国就业等。
标准答案: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商榷:如果学生回答劳动力出国就业给不给分。如果不给分,那么“结合所学知识”的含义是什么?要知道高考试题是严谨的,“结合所学知识”这几个字不是随意写的。
解析:第二问是对主张的了评价。因为主张不同,所以评价不同,应该分别评价为好。康有为的移民主张固然好,但是向边疆地区移民总是不可以大量进行的,应为那里的环境不适宜大量人口的居住。严复的兴办实业有一定的进步性,还能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是需要资金和技术、政策的支持。改进耕作技术增加生产是根本,但是技术改进不是凭空而论,产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迟婚与节育最积极的办法,但是和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相违背,节育的科学方法相当缺乏,难以推行。
标准答案: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取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材料从社会契约的角度,依据契约精神,说明了两个观点,一是人民主权不可转让或不可被代表,二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主权的充分性个完整性的问题。但是在近现代社会里,随着代议制的普遍推行,直接民主制显然已被社会所淘汰。随着分权制衡思想的实践,人民主权也被分割已成既定事实。卢梭的观点与现实政治制度的矛盾,说明了理论的理想性与社会的现实性是有一定差距的,也就是说“制度的构想与实践”不是统一的。
举例:代议制的局限性
商榷:本体属于历史小议论文性质的题目,题目没有字数限制,设问只是要求“围绕制度的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并以历史事实简要论证。并没具体要求到其观点的正反。其二,参考答案没有给定的“示例”,这就给阅卷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可操作性不强,其得分的合理性难以保证。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解析:唐太宗改谱牒,课本上没有具体内容。材料中所列三项,即不分地域和民族渊源,不作官员任用的依据,只依据当朝官爵的高下。
标准答案: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商榷:答案里那一项是所学知识,没有。这样的设问科学吗?题目要求回答谱牒改革的内容,朝廷主持属于“谱牒”的内容吗?显然不是,朝廷主持只是方法问题,退一步讲,材料也没说南北朝时期不是朝廷主次的。这一条作为答案有点牵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材料中作用是不显著的,只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导致一些原来没有显赫世族的人也跻身高门之列,这就打破了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有利于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不分民族,不问渊源,有利于崔进民族融合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作为选拔官员的而依据,有利于选拔有贤德才能的治国人才,有利于趋向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唐太宗依据当朝的官爵高低为依据,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仍然是不合理的。
标准答案: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商榷:答案对其副作用没有提及。
46、46、47、48题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