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高考全国卷(一)文综历史问答题解析与商榷

(2016-06-18 08:22:01)
标签:

高中历史大课堂

高考试题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一)文综历史问答题解析与商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解析:第一问是回答清朝中期人口增长的原因。答案来源两个方向,一是材料提供,而是所学知识的挖掘。由材料可知:社会的稳定,赋税的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农业技术的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受材料启发,与稳定同时存在的还有统一,与生产技术提高的还有精耕细作,而这两项也都是属于所学知识。

标准答案: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商榷:答案中“统一”是否可有可无?没有统一哪来的稳定?如果考生答“取消了人头税”或“人民的负担减轻”是否给相同的得分?因为含义是一样的。并且比原答案“赋税制度的改革”还更直接更明确。

解析:第二问是回答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影响是两方面的,积极得和消极的,不要只答一个方面。材料中所给四项都是消极影响,已经不少了。从所学知识中的只补充积极影响即可,如劳动力增加有利于国家兵源和徭役的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标准答案: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商榷:答案为什么没有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答案一是不科学,肯定坑爹了;而是給考生以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解析;第一问是概括减缓人口压力的主张,材料给了四项主张,即移民、兴办实业、增加生产和节育。所学知识还可以劳动力出国就业等。

标准答案: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商榷:如果学生回答劳动力出国就业给不给分。如果不给分,那么“结合所学知识”的含义是什么?要知道高考试题是严谨的,“结合所学知识”这几个字不是随意写的。

解析:第二问是对主张的了评价。因为主张不同,所以评价不同,应该分别评价为好。康有为的移民主张固然好,但是向边疆地区移民总是不可以大量进行的,应为那里的环境不适宜大量人口的居住。严复的兴办实业有一定的进步性,还能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是需要资金和技术、政策的支持。改进耕作技术增加生产是根本,但是技术改进不是凭空而论,产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迟婚与节育最积极的办法,但是和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相违背,节育的科学方法相当缺乏,难以推行

标准答案: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商榷:分别评价里面,四项主张只评价了三项,不完整。答案评价给出两种评价方法,但是试题设问里没有明显的提示。如可以用“概括评价”或“分别评价”等提示语来要求考生。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取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材料从社会契约的角度,依据契约精神,说明了两个观点,一是人民主权不可转让或不可被代表,二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概括起来就是人民主权的充分性个完整性的问题。但是在近现代社会里,随着代议制的普遍推行,直接民主制显然已被社会所淘汰。随着分权制衡思想的实践,人民主权也被分割已成既定事实。卢梭的观点与现实政治制度的矛盾,说明了理论的理想性与社会的现实性是有一定差距的,也就是说“制度的构想与实践”不是统一的。

举例:代议制的局限性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曾说:“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卢梭在这里强调了人民主权的充分性,不可替代性。但是随着代议制的实施,人们的主权只能通过代表来实现了。而在议员的选举中,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也就是说真正代表下层人民的议员是基本没有的,人民的心声也不会变成政府的决策。相反,议员们都是一些利益阶层的代表,他们都是为其利益阶层服务的。但是直接民主是行不通的,直接民主在社会实践中已经被淘汰,代议制取代直接民主制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要想减少代议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对其完善。总之,一种制度的构建之初,只是一种理想的设计,随着其社会的实践,只有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代议制也是如此。

商榷:本体属于历史小议论文性质的题目,题目没有字数限制,设问只是要求“围绕制度的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并以历史事实简要论证。并没具体要求到其观点的正反。其二,参考答案没有给定的“示例”,这就给阅卷老师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可操作性不强,其得分的合理性难以保证。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解析:唐太宗改谱牒,课本上没有具体内容。材料中所列三项,即不分地域和民族渊源,不作官员任用的依据,只依据当朝官爵的高下。

标准答案: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商榷:答案里那一项是所学知识,没有。这样的设问科学吗?题目要求回答谱牒改革的内容,朝廷主持属于“谱牒”的内容吗?显然不是,朝廷主持只是方法问题,退一步讲,材料也没说南北朝时期不是朝廷主次的。这一条作为答案有点牵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材料中作用是不显著的,只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导致一些原来没有显赫世族的人也跻身高门之列,这就打破了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有利于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不分民族,不问渊源,有利于崔进民族融合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作为选拔官员的而依据,有利于选拔有贤德才能的治国人才,有利于趋向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唐太宗依据当朝的官爵高低为依据,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仍然是不合理的。

标准答案: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商榷:答案对其副作用没有提及。

46、46、47、48题从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