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头村的文昌大街
(2015-08-09 16:36:10)
标签:
地名故事历史文化 |
冶头村的文昌大街
冶头村的文昌大街,原名池家胡同,也叫狮子胡同。据冶头村志记载,崇祯年间,池应春从北石口峪迁至冶头村居住,随着人口繁衍逐渐形成池家胡同。
康熙十四年,四月二十下霜,小麦颗粒无收。村人认为是居民得罪了老天爷,于是捐款在池家胡同北首建“乾坤阁”,供奉玉皇大帝;并在池家胡同南首安放两尊石狮,所以池家胡同也叫“狮子胡同”。还在村南建“文昌阁”,供奉太上老君和文昌大帝,教人念《感应篇》,做好事不做坏事。又在村中间关帝庙对过建“财神阁”,也叫“忠信阁”,把文昌阁和忠信阁之间的南北大街正式命名为“文昌大街”。文昌大街建成后,村民精神面貌大变,善举义事层出不穷,学子奋读功名连连。
文昌大街原来有两姓大户人家,郑氏和曹氏。据冶头村志记载,郑氏是洪武大移民之际迁居冶头村南河崖头居住的,四世祖郑聪在嘉靖年间率众建龙泉庵和兴福寺,确属文化名流。郑氏后人有郑麟、郑应弼、郑崇光、郑际可、郑兴文等多人考中秀才,郑乐洋还被聘为后补典史。曹氏也是洪武年间从枣强移民来到冶头村南河崖,与郑氏为邻,并逐渐形成曹家胡同。据《曹氏支谱》记载:“曹占魁,字梅先,敦直好义,曾于村外拾遗五百金归还失主。”
据冶头村志载,曹占魁是生于康熙二十年,自幼生活在文昌大街上,深受礼仪文化熏陶。曹占魁生有三子,次子早逝。长子曹之康、三子曹之端已成家,但长期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在曹占魁60多岁上,每天都会早起来拾粪。
一日大早,曹占魁拾粪至冶头村东兴福寺附近,隐约发现路上有一物,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皮搭子,一提便觉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原来尽是白花花的银子。老人心想:“是谁粗心丢了这么多的银子?如果失主找不到一定很着急吧?弄不好会倾家荡产甚至出人命呢。”于是,老人就放下粪筐坐等失主,就是不见有人来找。不一会,天大亮了,听到有开门声和脚步声,为了不必要的麻烦,老人便拿起皮搭子回家,也没告诉家人,就偷偷地把它藏到“墟棚”上去了。此后,曹占魁是天天早晨背着粪筐去拾金处转悠,就想不一定哪一天就碰到失主了。第二年的拾金日一大早,曹占魁又来到拾金处,看到有人坐在路旁。曹占魁心中暗喜,走近一看是个卖砂锅的壮汉子,坐在地上叹气。见有人来,这汉子便起身说道:“大爷,您起得好早!”曹占魁搭话道:“年轻人,你是哪里人士?为何这么早就来到这里?又为何这般叹气?”这汉子听罢便一五一十说来:“大爷,我是长山县柳泉村人,姓张,在章丘一家商号当伙计。去年的今天,掌柜的差我去淄川分号送银两,走到这儿马被惊吓,我用力一勒缰绳,那马腾空落地后便窜了起来,一气跑到淄川。我下马后,才发现装银两的皮搭子不见了,心想必定是丢在这儿了,就飞马快回前来寻找,不过天近巳时,行人太多,打听了几个行人,都说不曾见得,这才回章丘交差。不想那掌柜说:‘你这来回都半天了,谁能证明你是丢了还是送家去了,光哭也没有用,还是回家凑钱还账吧。’我回家后卖房卖地还不够,又向亲朋好友借债才凑够500两银子交给掌柜。掌柜也不错,给我结清了工钱,让我做点小买卖,我这不就挑砂锅卖砂锅了。每次从这儿路过时,我都在这里等等问问。这还债是小事,我背着一个贪财的“黑锅”,一辈子都洗不清啊!”说完又长叹一声:“我的命咋这么苦啊!”
曹占魁听完了这汉子的述说,看看这汉子的面相,像是个忠厚之人,听他说的句句属实,日子也对,银两也不差,就决定还金了。就说:“年轻人,先别叹气,去年今日,我倒拾到一个皮搭子,随我回家看看是不是你的?”这张某一听喜出望外,没想到一年了还能找到银子,连砂锅挑子都不要了,急急忙忙来到了曹家。曹占魁从墟棚上够下皮搭子,扫去尘土,打开皮搭,500两白银分文不少,章丘堂号的封条一动未动,这张某赶忙跪下谢恩。但这张某心想:“这银子我可不能这样就拿走,我要章丘商号掌柜和我来一起来取银子,才能洗清我这贪财的黑锅。”想好之后就对曹占魁说:“大爷,你是我的恩人,都说大恩不言谢,请你再替我保管一宿,我明日让掌柜和我一起来拿,才能还我一个清白。”曹占魁一听这张某说的有理就答应了。次日巳晌,张某和掌柜还有几个保镖一起骑马来取银子,掌柜认得自己的皮搭子,又见自己封好的银两尚未开封,对曹占魁大加赞扬,千恩万谢。掌柜又问张某:“这银子是你丢的,被曹大爷捡着了,分文未少,你打算如何处理?”张某说:“这银子我就不要了,只要给我摘掉黑锅,证明我的清白就行了。”曹占魁忙说:“这银子我是一分也不要,如果我想要,还能一年秘而不宣吗?”张某又说给一半,曹占魁是坚决推辞分文不取。再说邻居们见曹家门口无端栓了几匹大马,不知因由都来看个究竟,才知道曹占魁拾金不昧的事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直流传至今。
此后,张某为报答曹家恩情,断不了来看望恩人,见曹家没有孙子,就把自己的小儿送来给曹占魁当义孙。曹占魁的两个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也专做好事,就在收了义孙的第二年就为曹占魁添了大孙子曹炳文,之后又连生五子。虽然义孙曹哲宗及其后人全都姓曹,不过按照家族的规定,义孙的后人不能进族谱,于是冶头曹家便有了“里曹”“外曹”之说。这曹炳文在乾隆三十九年中举,官授武强县知县;其子曹佳和在嘉庆三年中进士,官至兵部车马司、武库司主管,人称“曹驾部”。曹佳和后来死于云南大姚县任上,17岁的儿子曹本树万里扶柩回乡葬父,又是冶头文昌大街上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