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说看到这儿,也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的感觉是小说基本挣脱了青春小说的窠臼,而把读者引向到了现实与人性的复杂深处。随着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人物关系的开阖变化,钻头逐渐深入到了社会的肌肤。单纯的单音调的东西也比复杂的多重的矛盾接替,读者的情绪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人物的命运、人物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了,这些小说最基本元素已经抓揪住读者之心,让人们欲罢不能。这表明整部小说已经获得了成功,尽管这个成功也多少与个别读者将人物对号入座的猜测有关系,但依然不能消解小说本身的魅力。
还得重复一个问题,作者创造的“人物日记”体叙述角度,在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威力,让小说本身更具有了向度的多重性,从而也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矛盾的真实性、人性的复杂性、思想的深刻性。多重向度的解释与补充,消解了自叙传体小说的狭隘性,帮助作者获得了解脱,自然而然地把小说的艺术品位推向了一个新的的高度。这一点是我开初也没有料到的。但我相信这于作者自己是一个精心的设计。作者总是在有意通过翻脸了的兄弟的看法,以及其他手段,来消解与自身有着一定血肉相似的人物罗马的神圣性,也将一些污水通过别人的口倒泼在身上。这种多重解释多重解构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手法以及造成的效果,也可以说伊沙该书的一个成果。
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人物,之所以会被个别朋友对号入座,也许就在于虚构的人物与作者生活中的友朋的经理有一定的合辙处,或者与当代歌坛人物的经历有一定的合辙处,甚至个别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大同也几乎有呼之欲出的相似。但作者到底是在创作是在虚构,而不是在为某某作传,因此,我们相信虚构远大与记实。而那些呼之欲出的现实人物在作品中用的是“老C”等名字,是很好的解决办法。既有了现场的真实感也避免的小说的麻烦,给虚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人物性格的变化性,以及所谓的避免脸谱化人物,这在该书里的表现也相当能够突出,最有意义的三个人人物目前看来应该是汉唐、罗马、党帆,当然后者还在发展之中,前两者的形象即就是现在,也已经比较丰满的了。就是作为配角的人物,诸如徐丽宏等也很出色。但庄岩及其学生时代的对象从基础来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单做者还只是让其露出一角而已,但哪个爱情故事,以及在爱情故事的波澜发展中必然或者说很有可能发展为本书的另一个人性之亮点,甚至可能比其他的复杂的东西更感人。这一点我们尽可等待。要说的是作者把罗马分配到山里的情节,是个神来之笔,他为故事的转折做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铺垫,也计有可能因此点缀出更有深意的东西。而成就罗马的性格也正是从这个转折过程而生发出来的。
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将有更多的感受和认识从中获取,也首先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因此,让我们感谢作者。
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将有更多的感受和认识从中获取,也首先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因此,让我们感谢作者。
前一篇:《黄金在天上》(三十二)
后一篇:《黄金在天上》(三十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