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专业画院画家】——姚思敏

(2014-04-13 10:32:22)
标签:

花鸟画

市场经济

中国美协

社会责任

路走

文化

分类: 艺术

【中国专业画院画家】——姚思敏

2014-04-11 艺术圈No1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MFUQY8nEBZKU7snx8iaVAgtvpWxXMBMe91Agx9PYvXVOl01jgf8pLjQ/0

姚思敏:女,1957年生,藉贯四川双流。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成都画院副院长。

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全国首届、第二、三届中国画展,百年中国画展等展览。

代表作《清音》等先后获“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第三、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佳作奖,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优秀奖,亚洲女画家作品展优异奖,以及“黄胄美术奖”“徐悲鸿美术奖”“等奖项。

作品《苍茫天地间》、《秋天的况味》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量作品及文章由全国性重要美术刊物《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书画报》等发表及专栏介绍,出版有《姚思敏作品选》、《中国画名家画库花鸟卷(笫一辑)姚思敏绘》、《中国画家姚思敏》、《一个女画家的世界》、《踏遍青山-中国山水画十家写生作品姚思敏卷》、《经典风范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姚思敏》。


作品欣赏: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aNcXpdHwpZ2Iotvg8OtaNF1XkMAtb6rnePO0n6UmsCqhFRJBoROKrg/0

向日开花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HLwLwPPnBbiaWk7400MUnRpzoM16IErriacXqgFypLlC2PrcRshr4Qibw/0夏威夷之花一 66x66cm 2013年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IXdKn1kcBG8VibV0t1Gl58y8ucbO1fhmGrzniaZzKicIvSfwcfNfuNticA/0

拱墅千载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Z6yWfib8HpxgBk0lVCIUgibZSUMB5qiaoibb7t1icxdTCMPej8ibN73lag8Q/0

早春时节(孔雀1)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ZTIiaApl4YvbicndRibgrS1llRricpDcuFQ6uaQPPnPvsqTKasJeqEibGicg/0

红叶谷

http://mmbiz.qpic.cn/mmbiz/YFggE0Dib9KkWlFudXibtyO0BGj4K4D0iaWW3DNFl9W29oiarXehL4lJXce3h7JiamI37uicnTTldKOatjuM82YMXkWA/0


画评:


另类人生 别样艺术

——姚思敏访谈


故乡、他乡、悲与喜


  记:距离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了,尽管我们的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但实际上地震改变了每个人。作为一个成都画家,或许你最能理解这种改变。

  姚:我想这次地震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以前我们老说人定胜天,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是不堪一击。今年我曾去过埃及,站在金字塔面前,同样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震撼——那么辉煌灿烂、不可思议的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如今何在?面对大自然,我们真的应该心存敬畏。其实,人到一定年龄,就会慢慢体会到,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顺势而为,不可强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必太在意结果。我想,这或许是这场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

  记:您是乐山人。对于故乡,有位作家说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故乡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姚:故乡让我从小能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得以认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乐山是与成都完全不同的城市,成都没有大江、大河、大山,在这里完全体会不到大自然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比如下雨,在城里或许我们只能感觉到雨声的大小,而在乐山的江边,你会知道,雨是由远而近的,是有阵势的;比如打雷,不仅只是雷声,而是真正的电闪雷鸣的画面就真切地展现在江天之间;还有日出日落、四季交替,凡此种种对大自然的感觉,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我对绘画潜在的兴趣,也许是我接受的对色彩、对山水认识的最初的启蒙课。

  记:1973年或许是您人生的“拐点”,就在这一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您初中毕业后,没法继续高中的学业……

  姚:幸运的是,我有一位从事美术的舅父,还有一位擅长古典文学的伯父,在此后三年里,他们给了我良好的教育和人生的引导。我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绘画,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学。这三年最重要的不是说我学到多少的技巧,而在于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这对我以后的绘画帮助极大。

  记:这三年对于您走上绘画之路,应该是有决定性的影响?

  姚:事实上,我真正开始系统地接受绘画训练,还是在1976年,我正式拜师于朱佩君老师。朱老师是引领我“入门”的人,给了我非常扎实的传统工笔画基础训练,我个人也自此走上了比较平坦的人生道路。对于她,我始终心怀感谢。

  记:您曾是朱老师的学生,而现在您也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学生。您如何比较这其中的差别?

  姚:相比现在的学生,我当年只能算是 “学徒”。朱老师在传统工笔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坦率地讲,她的教学方法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跟师学艺,学习一些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她对于我的指导有她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于外面热闹而新鲜的东西她是很有保留的。但那个时候,恰值“西”风正渐,几乎所有学画的人都要从学素描、色彩、速写开始,即使要报考美院的中国画系也要求从西画入门。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却很难去接触,所以感到苦恼和压抑。事实上有关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新的美术思潮及有关理论方面的书籍我都是在朱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涉猎的。

  记: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

  姚:转机出现在1983年,当时四川美院的冯建吴教授作客成都画院,提到他将和李文信教授共同带山水画研究生,同时招几名进修生一道研习。经过几番周折,感谢朱老师,她最终同意我的请求,于是我走进了研究生班,也走进了一片新的天地。


传统、现代、是与非


  记:您的作品多次获奖,在您的心中,哪一次的份量最重?

  姚:应该是有两次,一次是1988年,《清音》获得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记得我进入研究生班以后,开始接触各种不同的画法、技巧,以及新的艺术理论与思潮,新鲜、激动之余,也有一丝困惑。再后来,越画发现毛病越多、越画越不知道怎么画。直到某个晚上,我突然豁然“开窍”:为什么要受那么多束缚?为何不能在传统绘画中充分体现现代审美趣味,放开手脚探寻两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样?于是,我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工笔工鸟画,这就是《清音》的由来。

  第二次是顺着这样的思路之后几年,我开始进一步尝试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即在熟纸上同时用工笔与写意的技巧完成画面;同时探索山水与花鸟的结合,从选材上突破山水花鸟的界限。1998年,我创作了《秋》,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得到很多行家的赞誉。同时奠定了后来个人绘画的基本风格。

  记:传统工笔画多以花鸟和人物为题材,而您却钟情于山水,原因何在?

  姚:中国人画花鸟,非常文学化,其喻义、意境千百年来已经成了定式。比如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寓意傲骨,兰花寓意高洁。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场景化的东西,如山林丘壑一类。进入其间,特别幽静,同时又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在里面,人会觉得亲切、放松,有一种回归的感觉。这种场景化的东西,可以把人融进去,其实也有很多喻义在其中,因此我很愿意画表现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也许是花鸟画,也许是山水画,也许是两者之间,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类。

  记:从工笔到写意,从花鸟到山水,一路走来,你总是在求变中得以突破。您会坚守自己现有的风格,还是会继续寻求突破?

  姚:作为画家,我觉得需要刻意追求的是画面效果整体的把握与精致的细节处理。至于自己的风格,我不会刻意去保持,也不会刻意求变。其实,每个画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寻求突破,但这种突破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符合艺术规律。

  记:对于理想的作品,您的标准是什么?

  姚: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提出新的美感,二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三是要浑然一体。画家是美感的探求者,画家只有被美打动,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去打动观众。对我而言,一件作品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一种美感的发现。这种美感,或许来自四姑娘山一棵苍老的古树,或许来自香港维多利亚海湾一艘颠簸的渔船,往往能激发出画家的创作热情,反映出画家独特的视角。

  记:传统与现代的纠缠,困扰着很多的画家。但对您而言,好象没有这种负担。是这样吗?

  姚:对我而言,创作时立足于传统,但力求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我所坚持的一种态度。

  我始终认为,当代艺术不会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对中国画的前途没有太多的担心,应该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当时人们的自然选择。尽管这么多年来,西方潮流对我们的冲击很大,但中国画并没有消失。事实上,如果回头再去看第一届全国美展,你会发现中国画无论在数量、质量都显出不断提升的态势,现在的中国画界应该是一个很繁荣的状态,它正与其他的美术形式共同形成当今多元的中国美术现状。

  记:总的来说,对当代艺术您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是这样吗?

 姚:我不反对当代艺术,但反对肤浅的、功利的、简单化的所谓当代艺术作品。这正如我不反对“露脐装”一样——有的人穿上很好看,但如果不管自己身材而一味去追这个潮流,那么很可能就让人倒胃口。

  一些人挑战传统这很正常,但如果“一刀切”,完全否认传统,我总觉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伤害。我认为可以用现代艺术的形式去表现、输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不是用人家的形式去表达人家的内容。现在我们的企业家、官员,在国际上都可以强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我们艺术家更应该塑造中国人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形象。

  记:在2001年的时候,您写过一篇《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中国画的一些困境做了自己的分析。七年过去了,情况有变化吗?

  姚:当时的尴尬,主要是因为受市场经济、西方思潮的冲击,很多以前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东西,再也得不到肯定、陷入怀疑,因而出现尴尬。这种尴尬,不是某个人的尴尬,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的尴尬。七年过去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选择,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意思的是,一些东西甚至出现颠覆。比如,那个时候反传统是主流,但在现在的中国画坛上,大家又都在喊提倡传统;工笔花鸟多是摹仿宋人花鸟,写意山水则多是明请笔墨。以前认为“笔墨等于零”,现在则常出现画面只有笔墨、少有视觉效果的倾向。我想,在目前这种多元化价值体系中,出现争鸣、争议,都是很正常的事,但已不再仅仅是“尴尬”的问题了。


 

过去、未来、得与失


  记:你会特别关注书画市场的动向吗?

  姚:画坛是名利场,尤其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画家内心也会有挣扎。对于艺术品市场,画家自然会身涉其中,但对市场经营、操作,我真是不在行,也不愿意去多操心。对我来说,作品一旦完成,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有关它的最终结局——是否参展,是否获奖,是否卖大价钱,都不是我操控得了的,就由它去吧。

  记:你真的不在意自己作品未来的归宿吗?

  姚:还是很在乎的,只是无法操控,所以只能选择顺其自然。作品是画家留在世上的痕迹,如果有现实的回报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我也不会觉得吃了多大的亏,因为创作出好的作品,本身就是画家的本分。其实,每一件好的作品诞生后,都仿佛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能受人关注、参展、获奖或被人收藏,就是画家留传于世的财富,不管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

  记:在您看来,直正的艺术家是怎样的?

  姚:艺术家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存在,艺术创作也绝非仅仅是自娱自乐。艺术家不能太功利,要坚守自己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在创作上则要追求新的发现、新的审美和独特的价值。或许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悟性有高低,但至少要去尝试,去争取。这也是我为自己设计的从艺之路。

  记:对于有志于学习中国画或是正在学习中国画的人,您的建议是什么?

  姚: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记:2003年,您在《我所走过的路》一文的结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应该再向怎样的方向走去?当然,我会去想,但又怕深想,只知道今后的路会和过去的路一样不平坦。”5年之后,未来的路对你而言,是否清楚了一些?

  姚:未来的路恐怕还是不会平坦,因为会出现新的压力,越远前行会越困难。画家成长的过程很难说,有些画家会越画越好,有些则越来越差,这无法强求。我会尽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结果会如何,就留给别人评价吧,我享受这个过程就好了。

文/王健



《艺术圈No1》手机互联网编辑部

编辑:小乔 菲菲

艺术家推广电话:13982039997

艺术品求购电话:13311276503

投稿邮箱:676744685@qq.com

联动平台:

http://mp.weixin.qq.com/mpres/htmledition/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雅昌博客:中国艺术圈

地址:http://blog.artron.net/space-954862.html

新浪官方博客:艺术圈No1

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18277770

新浪官方微博:艺术圈No1

地址:http://weibo.com/u/1218277770

腾讯官方微博:艺术圈No1

地址:http://t.qq.com/yyw12110018/mine

战略合作: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艺术交易博览会、中国南方美术馆联盟、天津画廊联盟、艺缘斋、嘉宝拍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