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云际会纸江湖  青春作伴是我乡(二)

(2012-08-31 08:42:49)
标签:

原创

江湖

青春

读书

文化

分类: 文化点评

风云际会纸江湖  青春作伴是我乡(二)

——读王怜花《江湖外史》

文/吉宜淮

http://s4/middle/489d7135nc88516d745a3&690 青春作伴是我乡(二)" TITLE="风云际会纸江湖  青春作伴是我乡(二)" />

《江湖外史》中《古金兵器谱》主要讲的是道路问题。有人说,古龙的武侠小说讲的是武侠,金庸的武侠小说写的是小说。但古金的武侠故事,均是讲述着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生,激情创造的一个个武侠形象,诠释着一条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仅以僧为例。古龙笔下,身怀“迎风一刀斩”绝技的妙花无僧,骄傲,孤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谓是“神姿高韧,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他迎合并践行着儒家的“洁”,可惜,令人佩服之余,还是觉得他只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古龙《陆小凤》中的老实和尚,既是虔诚老实的圣徒,又是心狠手辣的杀手,这个油滑狡黠、装疯卖傻老江湖,在念佛与杀生之间努力寻求一种,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的均衡和智慧。这种奇特的活着方式,让人不可思议。金庸笔下的虚竹,他活着的方式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在不由自主的破戒中坚守,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无可奈何中承担。可正是这样一个老实人,想一辈子做和尚最终却被逐出了空门。《天龙八部》中“只剃度而不拜师,不传武功,不修禅定,不列玄、慧、虚、空的辈份排列”的无名服事老僧,地位低微,每天扫地打杂,可凭借智慧,求道修远,努力让外在的一切无损心灵的修炼,依然能寻求到内心的平静。无名老僧的智慧、胸襟、见识、修为、无为的求道、无名的存在,正是金庸所要表现的最高境界。“走过大地,不留痕迹”,王怜花写下了自己人生的八字理想,也许正是受无名老僧的启发。不可不戒大师田伯光,是个最不老实的和尚。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做和尚却被逼做了和尚,做了和尚却凭着多年采花生涯练就了“闻香识女人”的独门功夫。他由采花大盗变成不可不戒后,唯一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救了恒山派的一帮尼姑。大凡还具有一点青春心里或青春想象力的人,只要能在书中追寻到他的行踪,就会平生出一种愉悦。万丈红尘,功名利碌,山水之间,风云人物,尽显各自胸境。如何让道路遇合自己的天性和心灵的要求,确需一种大智慧。

《江湖外史》中收录的《怜花宝鉴之人物志》,集中描写了才高于志,土木形骸的莫大先生,“有情皆孽,无人不冤”的《天龙八部》中最悲惨的游坦之,《侠客行》中久病成医的贝海石,《倚天屠龙记》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谢逊,被古龙描写成春天就在她的眼睛里,也应该是江湖中最可爱的女人——燕七,还有古金武侠小说中最不能不提的,既能混迹于江湖而如鱼得水,又能周旋于官场而金枪不倒,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江湖和庙堂之间,古往今来可谓少之又少的幸运之人——韦小宝,等等。这十多个被古金刻画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的江湖人物,同样也被王怜花分析得头头是道、入丝入理。王怜花既能集中论据抓住人物的重要特点和特性,也能以传的形式简略交代其前因后果,这种归类、点睛而简洁地刻画人物的方法,虽多少有贴标签之嫌,可既能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过瘾,又能让人物形象过目不忘,对于江湖浩瀚、人物众多的古金小说来说,无疑是有益于博闻强记。

与本书有关的五篇附录,同样也很精彩。同与王怜花一样才气逼人的各路才子,或多或少地透露了对这本书的见解,以及作为佐证,也讲述了一些读江湖、聊江湖、走江湖的一些人和事。

古金武侠小说中一招一式的功夫,大部分是没有根据或只有一点影子的杜撰。可明知是假,我们一捧起书仍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其中的奥秘,即使是看热闹的,也少有人对武侠招式的真假进行较真,更多的人,是对各类武侠人物的精神境界、人生命运和身居的时代等感兴趣。可王怜花却透过这些,在书中不时地认真分析古金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写作特点、人物塑造的得失等。

古龙笔下写了许多浪子,文字中包含着的义薄云天、快意恩仇、慈悲为怀,时常让我们读时热血沸腾。古龙主张把美引入生活,创造美的人生是他的理想人格,因此他在一些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这样的浪子。实践这种理想人格,这就必然会产生自恋情结,而自恋又表现声色犬马的速朽形式,不能容忍皮囊已锈,更不能容忍但污何妨,从而在意如何将一生演绎成传奇,甚至可以在自戕的美中享受快感。虽然在阅读古龙的小说时,有时多少会感到他笔下的这类人有点矫情和做作,但如果我们认真地扪心自问,并不难得出结论:我们做不到。他把这种主张自觉地变成自己的人生实践,他纵酒、享美色、狂放写作,最后天妒其才,英年早逝。众人齐叹,可惜了一代宗师!

相对于古龙,金庸更接近于儒家的理想人格。他追求中正平和,推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而玉” 的十六字理想境界,在生活中乐意扮演谦谦君子的角色。加上在小说中透露出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很强的政治热情、政治洞察力,因此他似乎始终没有离开主流社会的舞台。尽管智珠在握的他推崇范蠡,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鹿鼎记》,选择了激流勇退,可早已是耄耋之年他,仍能生活在主流社会之中。

“断定一切事业都是徒劳”。因此古金“生活在思想中,生活在纯粹的深思冥想中”。尽管若干年后的今天,因为“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古金的武侠故事可能不再会受到当年那样的追捧,但古金创造的江湖和江湖中的人与事,仍不能让我们完全的忽略。

王怜花承认,当年品读古金江湖,开始是想“在辩论中更有力地打击他人的论点”,到最后,更多的变成了自己“对人生的求证”。我们感慨,心灵的能量很难抗衡岁月的消磨。有时需要常常借助自己和别人的回忆。在如今近乎所有人都在紧盯着前方、向前跑时,再一页一页检视曾经渗进古金江湖中的青春岁月,我们体会的,不是心灵已伤痕累累的软弱,也不是现世生活中的挫败感,更不是想重温古金笔下风云际会纸江湖带给我们曾经彻夜不眠的亢奋,更多的是对青春的尊重,对青春的追忆,对青春的再造,以此获得精神的振奋和追求生活的勇气。回忆创造文化。没有回忆,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这本才子完成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