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上海传拳授艺
马老2004年7月到上海传拳,为期一个月。这次5月将有再次上海行,传授近50年专研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心得。
向马老请教问题,马老首先要描绘一个传统拳术的全景图,然后落实到其中某一部分展开论述,脉络清晰。全景图,即法分三修,游历三境,达到全体透空太极境,无形无象无极境的大成功夫。
所谓法分三修,其一是内功修法,又名大成修法;其二是外功修法,即抻筋拔骨、展筋伸骨的形体功法;其三是外形、内气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功法。这三法都是建体的功法。
具体的修炼包括内功修炼、套路修炼、招法修炼、太极推手、模拟实战五项基本内容。
游历三境,指的是运用五项基本内容修炼外形、内气,柔外刚中、匹配如一功夫到了纯熟而至用的阶段,就具备了动手攻防的初步境界,再经历形拳招熟、气拳懂劲、神拳神明3个境界,中华传统拳术的功夫才算习练完满,也即达到了通常所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功夫境界,具备了这种功夫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中华传统武术的拳师。
形体功夫是练武的另一项重要的建体功夫,相对于内功,形体功夫比较通俗易懂一些,无论练哪门的都有各自的动作,套路和招法。但到底什么是形体功夫呢?如何衡量形体功夫的高低?这是广大习拳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指的就是练习形体功夫的内容。马老对此阐述得更为细腻和透彻:内气和外形是一对阴阳关系,外形属阴,内气属阳,阴柔而阳刚,所以柔外刚中是习武之道。
柔外就是外形要柔,如何练柔?用拳术的术语就是抻筋拔骨,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全身骨节拔开,把关节盘活,把筋、骨、肉、皮分开,周身都要松透。
亲眼见到马老的骨响齐鸣的功夫,便可明白什么才是松柔的形体功夫,马老几乎每块骨头都能灵活自如地活动并发出“嘎嘎”的响声,身上的皮肤、肌肉和骨头并不粘连,象是被层层隔开,肌肉握上去无弹性显得很松静,也无多余的脂肪附着。马老常说练武之人的形体要象杨丽萍般柔软而不要象泰森般肌肉突兀,在技击的过程中,肌肉也始终是松静的,无丝毫的紧绷,肌肉力量在中华传统拳术中是血气之拙力,属于后天之力,从一开始便要舍弃,传统拳术筋骨力是传统拳术的第一层功夫,即“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的以外形为主的功夫,太极强调的“用意不用力”尤其是习拳者首要遵守的法则,这样无论你练什么拳至少不会与传统拳术功夫背道而驰。
抻筋拔骨完全靠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胯、肩、腰几个主要部位,都要活之又活,比如肩,要练到就象从胳膊上断了一样垂在那里,风一吹还能感到晃悠晃悠才算过关,这样才能达到手若风烟的高境界。
抻筋拔骨练到一定阶段,全身松透,骨响齐鸣,比如双手一握,肋骨一动,骨头嘎嘎做响。抻筋拔骨的通常练习方法有常见的压腿、弯腰,转胯,摇胳膊等等,马老对各部位都有独特的练法,如摇肩:沿腋窝到肩胛骨内侧划圈,肩胛骨先挤压脊柱再向下压与脚跟合上提合住,左肩摇三次后换右肩摇三次再双肩一左一右摇三次,如此轮换反复,即能练到位又不会感到疲劳;如涮腰:双手插腰,腰以上中轴保持中正,腰以下脊柱意念用尾闾以耻骨为圆心划圆,胯和膝盖的位置尽量保持固定,左涮8圈后右涮8圈,如此反复。其他胯、肘、膝、踝、腕等部位都有类似的练习方法,有些动作很小可在平时工作或休闲时都可以随时练习,马老常说重要的是该动的部位动,不该动的要锁住,要把动作做成习惯,成习惯便是功夫了,不要蛮练,如用力或单一动作次数练过多导致疲劳都会造成身体损伤。抻筋拔骨除了形体动作练习外,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内功的抻筋拔骨习练法,通过内气把筋、骨、肉、皮层层割开,把骨节节节拔长,此时内气犹如庖丁解牛之刀,即内气可以夺形,对外形进行剖解,就像尸体解剖一样,层层剥离解开,变易自身以建德体为用。
通过形体和内气抻筋拔骨综合习练方法,假以1-3年时间便能达到骨响齐鸣的功夫,这便是外形的建体功夫。
内功对习武之人是个又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明白有真功夫的人要有内功,说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明白内功是什么,对于内功的修炼方法更是有颇多争议,尤其初学者良莠难辨,常弄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马老自7岁起习练内功,50多年来勤练不辍,已达到虚空粉碎的大成境界,他对内功的认识和修炼方法自然是习武之人梦寐以求的秘诀。
马老常说,内功修炼又名大成修炼法,是中华武术屹立于世界武林之颠的最精华部分,是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武术尽管近几十年来内冷外热,但真正的内功仍深藏于中国的民间而未外传,甚至国内官方也知之甚少,难怪乎现代的武术不是落入花拳绣腿的套路表演就是异化为蛮打硬摔的力气活。内功的修炼各门各派都有其系统、全面和独特的方法,但殊途同归,最终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无论哪一门拳派,不修炼内功,用肌肉血气之力来打拳的就是外家拳法,而能做到意气君来骨肉臣,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拳法就是内家拳法。所以,拳派不分内外家,拳法才分内外家,少林未必就是外家拳,太极、形意未必就是内家拳,而要视习拳者怎么练、怎么用?达到了内气健运不息、外形柔弱无骨、外形内气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内家拳功夫,你打的任何拳都是内家拳,这才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上乘功夫。
可见,内功的修炼对习武之人的重要性,站桩、打坐等是大家熟悉的方法,对此持异议者为数不少,认为站桩、打坐费时、耗神且容易出偏差,效果不明显;对此推崇备至的也不少,认为一切功夫皆出于桩功。的确,内功的神秘性在于它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完全不同,人们常把它归于宗教的修炼。对于拿来主义的现代人,无论其出处,只要对习武有益都可采用,中华武术经过历代高人潜心研究和总结,自有其绝妙之处。从跟马老学内功半年来,对内功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才慢慢体会到内功修炼也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方法,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内功这个门是百道门,千道门,需师父一道一道领入才能步入正途,修成正果。站桩、打坐是形体的动作,只有形体的桩功就落入顽空,成了枯桩,这是久站无功的主要原因,至于错误的功法就不值得一提了。
马老的内功修炼法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功法有几十种,又有渐悟法和顿悟法,妙不可言。内功的传授看起来比形体功夫更为简单而易于掌握,一般马老口述,弟子照做,一套功法3-5分钟教完就可自修了。修炼内功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每日不可间断、心态平和、戒贪等等,虽说几分钟就能掌握一个功法,但要持之以恒、戒贪戒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实属不易,所以内功的修炼比形体功夫要求更为全面苛刻,修炼过程更为缓慢,通常说的3年小成指的就是内功修炼不辍3年才能小有成就。对初学者,马老往往先传授无极天一生水桩,太极八线球桩和阴阳劲道开发8字法桩等3到4个功法,主要习练周身全体透空,内劲运用和劲道开发的功夫。百日筑基后,马老将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再传授地二生火桩、分身法、莲花童子功、铁步衫、六丁六甲护法神等等功法,同样3-5分钟教授一个功法。内功功法无需面授,外地学员通过电话可直接向马老请教,当然如果马老在身边传授时效果会好一些,但关键还看自己每日坚持练,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或见到任何内功景象及时向马老说明,这样马老就能针对性地引导你一步步走入下一道门槛。三年不可一日无师,对于内功修炼尤为如此,否则功夫只能停留在某一境界而难以升华。马老传拳授艺也一般只收徒弟三年学费,三年师满便可自修,今后就免费指导了,这不得不令人钦佩武术前辈的大家风范和传播中华传统拳术的拳拳之心。
了解了法分三修,游历三境的修炼过程,如何修炼就变得非常重要,有了清晰的整体轮廓,在习练中就不会有茫然的感觉。马老常说,传统拳术的习练方法是一个系列方法,系统工程,所以一开始习拳就要有一个全景图,对初学者甚至习拳多年的人,在概念上要有清晰的全景图实非易事。由此可明白学拳最捷径是找明师,学拳3年间,在自我鉴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能找到一位真正的中华传统武术的拳师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待自我理论体系基本完善之时,也就是说可以自修自悟的阶段,那时就是跟一个功夫不如你的拳友学都能起相当的借鉴作用。
马老的身法规矩有很多,人字架是马老常挂在口上的身架,从人的文字本意可知一撇表示前脚掌大椎的撑柱,一捺表示后脚根到印堂的牮柱,撑柱和牮柱构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是人体精妙结构的体现,它可以发出和承受比想象大得多的力量。要形成撑柱和牮柱,有很多要领,比如后胯托前胯、后蹬前踩、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要做到这些需经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拔背、气贴背、虚领和贯顶多个步骤,平日细细体会,等身法做到位时体会到各个要点都非常细腻,实用。
中土不离位和上下相随也是马老常强调的身法规矩,中土不离位要求无论任何动作,从百会到会阴的中轴不能偏离两脚连线中间1/3的范围,所以后坐时不能把重心都坐在后腿而是略偏前,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很确切地表明了这一点,再有六合的规矩,这样在做任何动作时都圆满紧凑,变换灵活,不会有散乱、呆滞的感觉。上下相随即左手起,左脚落,右脚起,右手落,拳谚说的“打人如走步”就是这个意思,手和脚的配合就如同我们平时起步走一样,看似容易,实战中要做到实非易事。马老说上下相随是一个四象法则,只有做到这一点,形体上才能做到虚实分明,不犯双重之病,初学者可练习太极云手来体会上下相随,在推手打轮时也要时刻注意上下相随,养成习惯后便不会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