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的车辆夜以继日地拖走着无证商贩的商品,美其名曰"没收非法物品",在我看来,这种不符合法理的"非法"二字,简直是对法律的诬陷.令我心痛的是,现在有许多这样不规范的执法行为,"白纸黑字一印章"难道不正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的升级?!
现代文明的进步,似乎就止于没收人们赖以谋生的工具和财物!城邦本是舶来的文化,可是中国现在的城市建设却把这种叫做"城市"的事物,变得格外的扭曲.商品的供给,民风的融汇,文化的交流,都是从事各类行业的人共同创造的,城市不能为了表面的光洁就把他们挡在门外,也正是这种商品贸易,城乡交流,促进城市的真实发展.没有一种大文化圈不是在宽容鼓励的氛围下营造出来的.俄罗斯早在上世纪就已取消户籍档案制度,使全体公民可以自由迁徙,寻找最适合生存的地方.没有城市户口也没有带有贬义的"农民""民工""外来妹",不去浪费太多注意力在买韭菜和小手工艺品的商贩颁发数不胜数的营业执照,其实城管没收的不仅是物品,也是在抹杀城市真正多彩的一面,使更多的人畏于进行小商品的买卖活动.某些程度上,还使行政人员的职权遭到滥用(这是必然的),如果把叱喝小贩的精力用在宣传城市规范,把捣毁,没收物品的力气用于协助他们形成有秩序的市场,化不利为和谐,共赢.此方为"经济".
另外,郑东新区的建设,只是拿农民仅有的土地去换取外商偶尔的一瞥,大兴土木的空壳却是为了博得游客的欢心,二马路上的等人领走的农民工们,你们,有钱有工作自以为是的人们,无不投以比看见垃圾箱更鄙夷的目光,更是以边嗑瓜子边和你们的邻居说:"那边啊,不能去的!治安不好,全是民工!"
还有经七路十字路口处,他们有那么不堪吗?他们脏吗?你们把他们的田地拿去,可有人知道他们在原属于他们的土地边上蹲做了多久,一位老大爷,现在还每天去他的那块池塘边坐到天黑,两年过去了,那块池塘早已修成啤酒或是时代广场,可是,一座空城,竟全是用这样的方式取得,我不仅觉得触目惊心,可笑荒唐.
别跟我提经济,发展,农民没有地,中国的社会矛盾更突出,农民没有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中原自古为农业兴旺的地区,没有经商习惯,就算政府拨巨款予以补偿,农民也只会用于购房,买车,而不会萌生从商之念,地方的生产结构,不是说政府一个政策,一纸规划就能在几十年能形成的了的,拔苗助长只会削弱河南的竞争力,最终遭受巨大的损失.
我们,需要清醒的头脑,眼睛看得过高过远,未必就能解决眼下的顽疾,甚至,出现更大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