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籍趣事

(2006-12-25 22:36:12)
分类: 信马由缰

阮籍趣事

         后世的文人都说,能够配得上“真风流”三个字的,唯有“魏晋人物晚唐诗”。唐诗之华彩冠绝古今,其魅力不可抗拒,竟至童叟妇孺皆能吟咏。而魏晋文人才子,特立独行者甚多,风流且兼幽默,说来则感觉更具趣味。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即三国魏末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位名士,合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我认为性情最真、趣事最多的当推阮籍。
     《晋书-阮籍传》说:“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此可知,阮籍生于乱世,却不愿介入野心家你死我活的权力争斗,为了保全自身而不得不避世独处。他是个任性不羁、放浪形骸、傲然独得、“容貌瑰杰”的美男子。他才华盖世而有深谋远略,蔑视陈规陋俗而不拘小节,不顾世人臧否的眼光和评议,只凭着真性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我试将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简介如下: 
 
        驾车出行,逢歧路而嚎啕
       阮籍时常独自出行,总是驾着牛车,载着美酒,毫无目的、“信牛由缰”地到处走。总是走着走着就发现前面没有了路,看看天色已晚,却不知自己应当向何处去。于是扔掉缰绳,放声大哭,似乎要将满胸的愤怨委屈都发泄出去。等到哭够了,心情平静下来了,再挽起缰绳,赶着老牛,慢慢地调头回家。不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发神经,了解他的人则将此誉为风流之举。他的儿子也依样儿画葫芦地秀了一把,却被他怒叱了一顿而就此打住了。
      附录花絮一小则:阮藉四处游走,还曾登广武城,观看了楚、汉古战场,留下了千古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怜惜美色,近芳泽而无邪

   阮籍的邻居是一酒家,卖酒人的妻子美貌而有风韵。阮藉对这位美少妇十分爱怜,就经常到酒家饮酒,喝醉了就随便倒在那个女子的身边呼呼睡去。这在世俗之人看来是很不检点的行为,完全违反了礼教规矩。但美女的丈夫却毫不介意,因为他了解阮藉只是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内心却是纯洁坦然、毫无邪念的。

  离阮籍家不远,有一户军籍人家,生有一女,出落得婷婷玉立、美丽非凡。不料红颜薄命,尚未出嫁便不幸夭折。阮藉早闻姑娘美貌,却一直与这家人无缘相识。得知美女病逝,心中悲痛不已,竟然独自前往吊唁,扑到姑娘灵前大哭了一场。

  还有,阮籍一向钦慕自己的嫂子娴雅可人。嫂子要回娘家,他便专门拜见,与嫂子依依道别,有人讥笑他行为不端,他却说:“礼岂为我设邪!

 

  情操高洁,远权贵而委蛇

   司马昭看重阮籍的才学声名,又闻阮籍的女儿阮冰容貌秀丽,于是托媒求婚,想娶阮冰给儿子司马炎为妻。阮籍那么清高的人,岂肯攀附如此声名狼籍的权贵?但是迫于司马昭权势熏天,阮籍为保家人安宁,便日日沉醉于酒中。提亲人登门,总是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谈不成事,只好回去。如此一连两个月,他每次都是宿酒未醒。媒人回去禀报,司马昭也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司马昭想抓个把柄治罪阮籍,就派门下谋士钟会频频到阮籍家去探究虚实。阮籍对钟会这种蝇营狗苟的小人深恶痛绝,却又不能撕破脸,于是每次都置酒相待,与之开怀痛饮。阮藉逢饮必醉,钟会每次问及时事,阮藉总是装醉作痴、一言不发。钟会一无所获,只得怏怏而归。

 

  至孝本性,吊母不拘礼节】

  阮藉本性至孝,尤其与母亲感情至深。一次在朝廷上听说有人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阮籍立即叹道:“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在场的人都怪他失言。司马昭问:“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阮藉说:“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大家这才理解了他前面所说的话。
    阮藉的母亲去世时,阮藉正与朋友下棋。来人报告噩耗,朋友就说快回去吧,不要下棋了。但阮藉却坚持“请终此局”。终局之后,阮藉“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按规矩守孝是不能喝酒吃肉的,阮藉却照吃照喝,但他的内心却悲伤之至,以至于“瘠毁骨立”,虚弱得要拄杖才能行走。他的好友裴楷前来吊唁,阮藉披头散发地坐在地上,醉醺醺地瞪着裴楷,全然没有礼节。裴楷径自吊唁后便离去了。有人问:“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楷说:“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人们听说了,都觉得他们真是相知至深而各得其所。

  阮籍还善于以青白眼待人,见礼俗之士,总是以白眼相对。唯有对心仪的朋友才青眼相看。他不喜欢嵇康的哥哥嵇喜,嵇喜来吊唁阮藉的母亲,阮籍只是傲慢地以白眼相对,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康听说后,提着美酒带着瑶琴来拜访阮藉。阮藉大喜,与他执手言欢、青眼相看。

  如今我们说的“青睐”,其实就来源于此。

 

 十日太守,治东平而风清

  有一次阮藉对司马昭说:“我曾去过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便立即派他去东平当太守。阮藉骑驴到了东平,先进衙门到处查看了一圈,便命人将层层叠叠的墙壁拆掉将原来单独的办公室打通,变成隶属们互相可以监督的敞亮的办公大厅。接着又大刀阔斧地精简法令,所作所为,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在东平呆了十天左右,阮藉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毕,便骑上驴子回洛阳了。大诗人李白对阮藉的盖世才能和潇洒风格由衷钦佩,曾写诗赞颂曰:“阮籍为太守,乘驴上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有一次他听说步兵营里有一个校尉的缺儿,又得知步兵营的厨子善于酿造美酒,于是请求去那里当校尉。当了校尉后,根本不问世事,整天泡在酒中。因为阮藉有了这段经历,所以后人称才他为“阮步兵”。 

                       

                                           阮籍趣事


 

  附录小资料

   阮藉(210-263),字嗣宗三国陈留尉氏今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魏高贵乡公时官散骑侍郎。主要作品为八十二首咏怀诗,格调高昂,在五言诗发展中占重要地位。除诗歌之外,还长于辞赋和散文。今存赋6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有《鸠赋》、《猕猴赋》,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另存散文9篇,其中最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文章借着给“大人先生”立传的机会,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自得的意趣。
    《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13卷,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有《阮步兵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