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风情之二十二》校尉营胡同等

标签:
广顺园主老北京胡同城市印象旅游老北京拍记队校尉营胡同杂谈 |
摄影:广顺园主
今天是头伏第一天,《老北京拍记队》正式转入了宣武区老胡同的拍记。由于宣武区老胡同众多拍记将耗时两年左右。今天的拍记线路:铺陈市胡同
--- 校尉营胡同 --- 九湾胡同--- 鹞儿胡同 --- 留学胡同 --- 赵锥子胡同
有。现在只留有铺陈市这个胡同名了。
为百代胡同了,前门外的九弯胡同仍在,实际上要拐十三个弯。九湾胡同的西口,有很多诡秘的说法:向西走不吉利。年过八旬的老人李虹一谈到胡同西口,她眼神里都还带着恐惧的神情,说:“长这么大,我几乎没从胡同西口进出过。九湾胡同的西口比较狭小,比较偏僻,走的人少,住户多集中在东边。刚解放时,胡同西口出过一起命案,胡同里的老居民们更加相信了‘走西门不吉利’的说法,于是各种说法就不胫而走。到现在,真正使用胡同西口进出的居民并不多。”家住九湾胡同10号院的李师傅说,九湾胡同的名称来自
于胡同有9个90度的拐弯,其实按地砖线划分,胡同里总共有13个弯。李师傅透露,在胡同里,男孩子们最快乐的游戏是骑着自行车在弯道里玩飘移。他在青年时也喜欢参加自行车比赛:先是从东边骑向西边,谁骑得最快,并且车把没被墙擦着,谁就被认为技术最牛。
鹞儿胡同历史名称:
清末民初,京剧名伶童芷龄、阎世善,评剧名角小龄妹就生活在鹞儿胡同,支撑宣南文化的艺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在那个时代,民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尤其是门楼及门上的装饰件如:门钹、如意金属包叶,还有石抱鼓以及门檩下的装饰,门联无不体现着主人的阶层与爱好,更有着民居文化无可替代性。
提起前门外的鹞儿胡同,老北京人都是听熟悉的。大家熟悉它,是因为在解放前的三十多年里,警察机关的侦缉队总部一直设在这条胡同的5号院里,可以说这儿是北京便衣警察的老家。
绱鞋不用锥子――真(针)棒!”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很有名的歇后语。如今,家庭主妇基本上没有自己做(绱)鞋的了,锥鞋的锥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前门外却留下了赵锥子胡同的名称。
天盛号盔头铺--戏曲盔帽店铺。1935年,由周文敏携同全家在前门外赵锥子胡同路北立店开业。经营软硬头巾,盔头、髯口、旦角的各种头饰等项目。于1955年并入北京市盔头戏具生产合作社。
灵佑胡同
曾经兴旺的灵佑宫灯市:自清朝康熙后期,灯市便不再设在灯市口了,而是迁到了前门外大栅栏、灵佑宫、琉璃厂和东四、西四、新街口等处。清初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词》中就有了:“才了歌场便买灯,三条五剧一层层,东华旧市名空在,灵佑宫前另结棚”的诗句。清康熙年间,把灯市从内城迁到前门外以后,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便成了京城一处热闹的灯市。每年灯节,这里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灵佑宫本是明朝建的十方道院,万历时,进行扩建,名为真武庙。辟地十亩,建有高阁,并有大殿五层。清朝赐名护国灵佑宫,也有人传说此宫系由东华门移来。每年正月十五,灵佑宫点燃彩灯,庆祝灯节。可惜,时过境迁,当年热热闹闹的灵佑宫早已无存,只剩下一条灵佑胡同记载历史。
灵佑宫小学:前身系1916年外右五区警察署创立的外右五区第一半日学校。地址在灵佑宫2号(今灵佑胡同)。学生数十人。1919年改称为公安局立第三十五民众学校。1936年改为第二十三简易小学。同年移归社会局管,改为市立前外灵佑宫简易小学。校长苏兆熊。学制4年。有教员2人,初级班2个,学生130人。1944年改为外五区灵佑宫小学。1946年改为市立灵佑宫小学校。1947年改为北平市第十二区第九、第十一保国民学校,成为四二制完全小学。1949年改为第九区灵佑宫小学。1952年改为宣武区灵佑宫小学。1966年改为壮志小学。1971年改为留学路小学。1995年撤销。
赛金花旧居-居仁里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