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

标签:
纸质书 |
分类: 格物致知 |
在快节奏的今天,是不是对着电脑或手机刷屏、看网页已经成为了你每天的习惯?电子书及各种碎片化的阅读是否已经取代了纸质书,成为你阅读的主要来源?
电子书因其方便、快捷、容量大,而且成本小,已成为很多阅读者的首选。有人甚至做出这样的预言:用不了多久,纸质书将与青铜器、旧纺车一样,终究会作为文物进入博物馆。
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读书就是为了长知识、明事理,是为了将书上的事理、知识为我所拥有,为我所占有。占有欲是人的一种天性,占有的对象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对物质世界的占有,我们崇尚合理、有度,而对精神世界的占有,往往是多多益善。当然,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物质的占有与享受,包含着精神因素;精神的占有与享受,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形态。春天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是因为春景带给人的真切体会;仰望星空能得到的精神享受,那是因为你仰头能够看到满天的繁星。精神内容虚拟上的“看得见”,往往离不开物质形态上的“摸得着”。拥有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与拥有一座电子“图书馆”相比,心里感觉是大不一样的。电子书是虚拟性的,这座“图书馆”是你的,也是天下所有人的,你只是“摸得着”一块装有集成电路板的塑料壳子。从目前来说,电子书与纸质书基本上还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的纸质书更能体现“书”的内涵,更能满足人的占有欲和拥有感,能滋生出人们更多的对于书的热爱之情。
另外,人们对一件物品爱惜程度的高低,往往与获取这一物品的成本大小有关,两者成正比。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从经济方面来说,电子书的成本要小得多,从索取的途径和方式来说,也要方便得多。正因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心理上便缺少了为求一爱书而有的经历和体验,对书的感情就打了折扣。
同时,读书也有审美需要。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一定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书籍装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包装。一般商品的包装,其功能随着商品使用价值的启动或完成而废弃(如月饼的包装盒因盒内的月饼被食就会被扔掉)。书籍装帧不同,它与书籍共存亡。装帧是对一本书最先的直观欣赏,是一门高雅艺术,历来受到读书人的青睐。
从古至今,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到经折装、线装等,制作越来越考究,印刷也越来越精良。一本书的价格并非仅仅是书的内容,也包含它的版式品相,尤其是一些古书。从一本书上看到,当时的宋版书,纸质如玉、墨光如漆、刻工精良,在清末民初已是页以黄金沽了,现在民间已难得一见。
哲人说,一本书也是有命运的。读一本老旧书,似乎能触摸到先人的手泽,透过殷红的藏书印,寻觅流传的轨迹,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会突然定格在眼前。当你翻动书架上的书,回忆起一幕幕购书经历,就像与老朋友见面,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就算一本偶然保存下来的儿时课本,那磨破的书角,那用红铅笔划的杠杠,笨拙的字体,会勾起多少美好的回忆。
书是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古人将书拟人化,把书分为书身、书口、书脊、封面、版心、天头、地脚等等,现在还出现了书腰,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把书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赋予了它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常说的“书香”一词,并非空穴来风。用加了香料的墨汁、糯米调制的糨糊,书页中夹上香芸草,成书后再配以檀木书匣,这样印制的书,打开自有一股香味溢出。多少爱书人爱得如痴如醉,为自己的书贴一枚藏书票,拓一方藏书印,扉页写上几句感言。
黑白分明,具有收藏价值,也不会因为没电徒增烦恼,遇到动心的词语,还可随手标记。一书在手,如饮佳酿,这就是纸质书的魅力所在,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