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安
石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71
  • 关注人气:8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访西泠印社

(2006-02-19 09:06:02)
标签:

石安

西泠印社

分类: 读书札记

“西泠印社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多年以前,我就临习过许多遍吴昌硕先生的西泠印社记,对于文中描述的西泠诸人诸事,常常感慨系怀,对那些寄情物外,执著艺事的艺术家们心存景仰。由于喜好篆刻之故,对西泠印社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一有机会便忍不住想近身去细看它。每当我静静地漫步在印社婉延的清幽小径上,心中便会涌起无以名状的舒服与熨帖。所以每次经过杭州,无论天气晴朗还是阴晦,柔雨还是骤风,我都会尽量抽空去参观印社,仿佛是为了去拜访某个异乡的相知故人。 

此次来杭却是特地为看印社的。逢国庆长假,原本没什么出游计划,闲来无事,杭州离上海不远,便忽然决定应该再前去看看久别了的印社。就象时间久了,我们会不期然地怀念起某些故人旧物――“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动身罢,去重访那心中的艺术圣地。 

10月3日一大早,我辞别了杭州的朋友,独自一人去造访孤山。从岳王庙下车,往东走不远,是一座石拱桥――西泠桥,桥边有座望贤亭,亭子很小,匾额楹联却一应俱全,回首往昔,又曾有多少贤人雅士曾在此憩息小坐呀。跨过西泠桥,便来到了西泠印社所在地――孤山,孤山其实是西湖上最大的一座小岛,小岛精致秀美,风景宜人,尝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孤山观梅”美景蓍称。只是此时才到仲秋,却不是观梅的时节。

重访西泠印社 

过西泠桥沿西湖向南三五十米,拐个弯便可见一垣乌瓦白垩的粉墙,粉墙逶迤向东,菱格漏窗井然有序地嵌在墙上,沿粉墙走二十米远,有一个弧形洞门,门上一眉额,眉额上是印社前任社长沙孟海先生所题“西泠印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就是西泠印社的正门。跨进这道门,便是我心仪神往的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西泠印社了。

西泠印社向以篆刻名家荟萃、才人辈出著称于世,自清末王福庵、叶铭、吴隐、丁仁创社以来,经历届印社社长和艺术名家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西泠印社已经发展成全国乃于世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印学团体了。而印社社址也以其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园林成为风景胜地。印社内亭台池榭依山而筑,傍水而栖,整个建筑群布局精巧、风格朴素优雅,满园修竹青松,绿云掩映,远含山色,近挹湖光,与镶缀其间的亭、馆、楼、阁、塔、刻石、造像等一起构成一处美丽的胜景。这里既是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收藏巨富、不可多得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从这些精巧的建筑里透出的浓郁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着和我一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今天,我遁着先贤们的足迹,穿行在这翠竹绿树间,去寻访艺术灵魂的栖息地。

 重访西泠印社

走进弧形正门,右侧的墙壁上是一幅“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的西泠印社碑刻图,用白描的手法刻出整个西泠印社的俯瞰全貌。我每次来印社,总不愿在这碑刻前过久驻足,只为那碑刻上的文字,也许是因为延请拙劣的刻工所为,图画还不觉怎样,文字的笔力表现得软绵无力,神采全无,和社内其他碑刻相比,如砂石混杂于蚌珠之间,目不忍睹。我匆匆朝它瞥了一眼,便径直向前,走几步,可见右侧一回廊,回廊侧壁上嵌满了明清以来杰出篆刻艺术家的书法石刻,数有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以及近代印社中人吴昌硕、张宗祥、沙孟海等的精心之作,洋洋大观如名家书展,这便是“印人书廊”。

重访西泠印社

“印人画廊”的每块石碑用镜框镶着,也许为了让游者更清晰地欣赏到高水平的书印作品,碑刻上履着一层拓片,拓片上的笔划字口纤毫毕现,精美绝仑。参观这样的书廊是种极美的享受,我每次来都会在这里久久驻足,屏息肃容于大师作品面前。然而此次来,却发现有许多块碑刻的镜框已不见了,只剩下石碑裸露在外面,象邓石如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联、张宗祥的“最爱孤山雪后来,野梅}树水边栽;著花不过两三朵,独向人间冷处开”诗以及沙孟海的“马会来旧今雨,丹篆照东西洋”联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倒成全了我,每次来印社,我都心存这样的念头,希望能看到拓片背后的碑刻原石,看清这些美仑美奂的作品是如何通过刻刀表现出来的,也许因为这里的拓片的书法再现是如此高超和逼真的原因吧。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久积的愿望,书廊碑刻上的每个字口的刀刻痕迹清晰可见,无论是拉刀直冲,还是短刀碎切;是直口刀切,还是弧口刀挖,因为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而在眼前变得清晰起来。然而,高兴之余,看着那些笔画边缘因游人反复的触摸,字口边缘的底墨已经褪去,露出了碑石的原色,使我心底又不免生出悲凉的痛,也许长此以往,我们再也见不到可以直逼这几块碑刻作品原迹、具有高超艺术欣赏价值的拓片了。

重访西泠印社 

横穿过回廊前的小石路,便是印社建筑群中最具悠久历史的柏堂,柏堂一如社中其他建筑,绿荫环抱,青松翠柏,周遭小鸟啁啾,是一处清静素雅之地。门上匾额篆书“西泠印社”,是吴昌硕前辈的手迹,笔势雄浑高古,笔道苍劲有力。迈过木门槛,抬眼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所书的“柏堂”匾额,堂的正中央是一幅以印社创始人王福庵、叶铭、吴隐、丁仁和首任社长吴昌硕的合影为题材的简笔人物水墨画,画上以淡墨湿笔作印社重要景点为背景,以焦墨枯笔勾勒人物线条,整幅画面色调简洁明快,画风淡雅脱俗,给人一种淋漓酣畅的艺术享受。柏堂周围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反映中国印学历史的书籍和照片,以及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各类艺术书籍。现在的柏堂已经被辟为印学博物馆的印史厅了。

 重访西泠印社

转过柏堂左行,迎面是一石碑坊,石坊上是隶书刻成的“西泠印社”四个大字,两侧方形石柱上镌刻的是由印社创始人丁仁撰写、叶铭书就的篆书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它与孤山北麓的石坊是一对姊妹坊,只是形制略有差异。从石坊拾阶蜿蜒而上,满眼都是绿色,环境愈发清幽,看着石径两旁布满青苔的山石,忽然忆起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的诗句。独自穿行在这样宁静而远离喧嚣的石路绿林间,对于我们这样忙忙碌碌的城市一族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奢求。

重访西泠印社 

沿阶前行,向上走不远,就来到了仰贤亭,仰贤亭是创社之初所建,有着悠久的历史,走进圆形洞门,可以看见墙壁上嵌着历代印学先贤计二十八人的线刻画像和题记。画像上人物传神,仰头凝望着这些印学巨挚那慈祥睿智的眼神,我不禁屏住呼吸,肃然而生敬意。每个画像上的人都有着传奇般的艺术生平和高山仰止般的艺术成就,他们就这样默默地立在像中,慈祥地和我们这些后学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拐过仰贤亭,迎面是一洼清池,池边石壁上的“印泉”二字由于风吹雨淋日久,泉字的右下角已剥落,可以看出片状岩层悬在石壁上。我此次重游西泠,虽见楼阁院落更为整饬,艺术收藏更为丰富,苍松修竹更为繁茂,然而象印泉这样富有纪念意义的景致碑刻却因风吹日蚀而不可避免地受损了,我静静地站在池边,看着沧桑的石壁,心中生出种无奈的情绪。只不知印社是否还有理想的补救措施?

重访西泠印社 

从印泉向右前行,行不多远,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石坪,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石坪上有石桌石凳几只,游人围坐着休息闲聊。山风轻拂,树影婆娑,坐在石凳上,阵阵清凉迎面吹来,的确是个休憩的好地方。向左走过石坪,在几株青树绿竹的掩映下,是一座古朴的小石室,石室门楣上镌刻着“汉三老石室”几个楷体大字。从紧锁的铁门朝里望去,可见石室正中面就供奉着赫赫有名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此碑应该算是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了。据史料记载,该碑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碑文记载了一位名“通”的三老(东汉官名)祖孙三人的讳字和祖父辈忌日之事。碑文上书体看起来比较方正,属于由篆入隶的八分书,是一种古隶体。这块碑历经磨难,经过兵火洗礼,甚至几乎被偷运出国外,经过众人努力,才将其重金赎回,并在这里筑石室加以保护,加上此碑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所以被称为“浙东第一石”,可见其珍贵之所在。这样的文物的确是不应该再遭磨难的,但为了让游人瞻仰,石室采用透格的铁帘门锁着,游人可以通过这门上的透格看见里面的碑石。也许石室一直都是锁着的,从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这,每次都只是趴着铁帘满怀敬意地望它几眼,但即便如此,我心足矣!

重访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有几个地方是我必观之处,石室旁边的吴昌硕纪念室就是其中一个。吴昌硕也许是近代中国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了。从诗、书入印,再而入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记得在初学书法的时候就认识了其人其事,尤其是临习石鼓文的那些日子里,常常以吴昌硕为榜样的(可惜我天资愚钝且懒,迄今也未习得大师一丁点凤毛麟爪)。对于刻章也一直膺服于他那钝刀硬入,气势雄强的印风,所以来西泠印社必会来瞻仰大师的风采。室内正中面供奉着大师的半身铜像,身后是用镜框镶起来的大师的书画作品,平日在书本里看到的是大师的印刷物,而站在这里,近不过半米地揣摩观察原作,却的确是另一番感受。在纪念室的四周展示柜里,竖着的橱柜里满是吴昌硕的印锐,真可谓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而卧式橱柜里放置的是大师的生平照片和所用笔墨砚和刻刀的照片。大师的刻刀形状在图片中清晰可见,我以前在西安碑林买过几把“吴昌硕篆刻刀”,但和这张照片上的刻刀对照起来,刀的厚度还是薄了一些,因而应该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吴氏刻刀的,但如此厚刃的刻刀在刻印运刀时要做到钝刀硬入,使刻出的印老辣挺劲、雄浑苍古,必要求手力雄强,技艺娴熟,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想想诸多后人,学大师钝刀之法,甚至为了“钝刀”而硬是先把刀刃磨钝,可所刻之印却徒具其形,不具其神,学其表却而不得其里,这是学先人之法不得其门而入的悲哀,不知大师对后人所学又会发出多少感慨啊。

重访西泠印社 

从吴昌硕纪念室出来,迎面可见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华严经塔,塔身设计得精巧而秀美,上下共十一层,塔顶是我们常见的印度佛坛设计,坛座和塔身上八层刻有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佛像,下面三层刻着经文,据印社中人说,分别是《金刚经》和《华严经》的经文。塔因所建年代久远,愈显得斑驳古朴,或许是因为过去游人过于经常用手抚摩碑文的缘故,最下层碑文的文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辩识了,现在经塔的四周用铁栏杆围着,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为了更长久地展示这些文物的原貌,不得不把文物与游人隔离开来,以不使文物受损,这既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也是一种悲哀――什么时候人们素质高到不再需要用铁栏杆来把古物与今人分隔开来,那将既是后人之幸,也是文物之幸! 

经塔座落在孤山的最高处。坐在经塔右侧题襟馆前的平台栏杆上,倚杆远眺,西湖胜景已然尽收眼底。在秋日正午煦暖的阳光下,湖面上水光潋滟,烟雾氤氖;湖边细柳拂波,秋荷田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细桨微摇,游舟轻泛,湖天一色,好一派旖旎的西湖秋景。极目远眺,湖那边的雷峰塔在烟雾蒙蒙之中影影绰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仍在向世人诉说着那如泣如诉的凄美传说。小瀛洲象珍珠般地镶嵌在西湖中央,因湖面上的水气,显得不是很清晰,却更添其迷人的风姿。坐在这里,看着蒙蒙的小瀛洲,我想起了雨中的西子湖,记得上次来游西湖,是在大雨天,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净明亮,几片落叶在路边的水流中打着转,一路上见不到其他游人。我撑着把伞,独自走在湖边,四周一片清寂,没有半点尘嚣,湖岸,虬树、柱灯、空椅与小瀛洲那隐约的轮廓构成一幅极美的江南水墨图。西湖总是那样,无论春夏秋冬,晴阴雾雨,不同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景致,无怪乎苏轼会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优美诗句。

重访西泠印社 

重访西泠印社

坐在平台栏杆上休息了一会,我走下题襟馆的石阶,石阶尽头可见一山洞,被称为小龙泓洞。洞壁上有一龛,龛上供着一老人的全身坐像,这里就是缶龛。坐像老人便是别称为“缶庐老人”的吴昌硕先生,坐像是石雕而成的,大师端坐龛中,神态安祥。壁上碑刻琳琅满目,与壁前左侧的摩崖石刻相映成趣。穿小龙泓洞而出右行,即为印社北门,北门的墙是由石砖堆砌而成的,石砖上长满了青苔,门柱也是石质的,门柱上书“高风振千古,印学话西泠”十个篆体大字,整个门显得古朴苍茫,与门上方所建古老的木屋――鹤庐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从北门沿石级而下,穿过苍莽的松林,可直达山脚,石阶尽头是西泠印社孤山北麓的石牌坊。石坊门额上是与孤山南麓姊妹坊一样的隶书体“西泠印社”刻字,两边楹联隶书“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意境悠远,傲气长存。

重访西泠印社 

    站在孤山山脚,我回首望着石牌坊,望着郁郁苍苍的松林和孤山丛树中的印社建筑群,心中默默地向它告别。再见,我心中的艺术圣地;再见,我永远的异乡“相知故人”。 (文/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贝儿的演出
后一篇:忆马登谦老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