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安
石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61
  • 关注人气:8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的态度

(2006-02-19 08:51:57)
分类: 读书札记

    我并不喜欢在自己的文字里添加太多的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基于文章需要的结构调整如时间和人物的假设不在此列)。因为我始终觉得那些耳闻目睹或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给你的感觉是最真实的,由此产生的体验和感受也最具有打动别人的潜质。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所能经历的事情也很有限。对于写作者,为何可以源源不断地写出些生动而新鲜的文字而免于老调重弹呢?他们为何不会走向才思枯竭的地步呢?他的灵魂借由什么可以始终保持对外物世界灵敏的感触呢?我以为这其中更大的原因在于写作者时刻保持一颗敏感多思的心。写作者总是善于用最敏锐的触觉去用心观察和感知你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当事情发生在他的亲人、朋友甚至敌人身上时,就仿佛也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了一样。他们设身处地地置身于其中并感受着亲验者的感受,相同的体验也就奇妙地仿佛同样发生在他的身上,由此产生的体验也同样会变得真实。所以说,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那些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所为穿越他的身体后可以转化为他特有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是因为他懂得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的经历和见识揉合到自己的大脑中再提炼成令自己和他人感动的文字。他们具有这样的特质。写作,就事情发生的介质――人本身而言,事情的诸多情节可能是有很多不属于他自己、不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但就事情本身来说,却都是真实存在和发生过的。所以我们讨论作品的真实性不要过多的讨论事情是否属于作者本身,而更应关注事情是否真实的存在过,是否具有同样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真实性――换种说法,就是作者的描述和感受是否可以在你心灵的地方产生回响,是否可以引起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的效果。

 

    我想自己对于写作是有自己的观点的。一直以来,“言为心声”是我对待文字的态度。所以无论是阅读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写点东西,都会尽量把自己设想进入到作品中去,去成为作品中的那个人物,去感受作品中所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经历,去体验那些带给自己真实或者不真实的感觉,从而得出自己的评估观点。真实与否往往会从你的经验积累和智力所能达到的厚度来决定。生活经历和你所受到的智力教育在你的心里沉淀得多深,你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事件传给你的信息感悟就会有多深。那些你觉得“不真实”的东西往往是自己经验积累不够或者还是智力理解无法达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在此后一段时间渐渐被遗忘,那是很自然的消失方式――因为从一开始它就可能很勉强地印附在你的大脑皮层表面,仿佛是用不太好的胶水粘在墙上的纸片,不久就会掉落了一样。而“真实”的东西,或者说可以引起共鸣的东西则会持久地深植到你的大脑里层,扎下根来,然后慢慢地象种子一样发芽成长,你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后来经历事件所产生的感受就象养分一样不断地对那些种子进行施肥灌溉,使它们成长和转化成属于自己思想的大树。

 

    所以我总是喜欢在空闲的日子里读读书或者写点文字的东西,藉此来使自己的思想发芽和成长。和阅读一样,这正是写作的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音乐情结
后一篇:清晨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