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易
---小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0
  • 关注人气:6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一本书的朝花夕拾

(2012-12-11 22:37:57)
标签:

随笔

一本书

朝花夕拾

阿滢

泰山书院

          一本书的朝花夕拾

                小易

  http://s5/mw690/4899eab7hd09438ee8924&690

  案头手边,有两份新的样刊。随手翻阅时,突然想到,这些年自己发表为铅字的文字也有不少篇什了,不如汇集整理一下。于是,便在书架上,桌角边,抽屉里,翻找那些印有我文字的报纸刊物。
  爱人见我东翻西找,问在找什么?我说:找我发表过的文章。
  他便说:你发表过的那些有一本是最好的,里面都是好文章,我常翻着看。
  我问:哪一本?
  他说:就是叫阿滢的编的那本。
  我便快速到爱人房间,那本书正立在他床头柜上的一排书里。这是一本《泰山书院》(第二卷),都稍有些泛黄发旧了。
  里面有我的一组五篇短文。翻开再看,觉得自己多年前的这组文字似稍显稚嫩生涩了些。再翻看其他篇什,不由地惭愧——自己生涩的文字混迹在这些深厚精粹的好文章里,让我有些难堪。
  这本32开160页的《泰山书院》,在家放了四五年了,我竟然并未细读过。平常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常常懒惰着玄思冥想,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读的书很少。
  听爱人说这本真好,我便静坐下来用心细味一下。果然如此。
  佩服阿滢先生的付出和坚守。
  阿滢是一位藏书家,他编过多种报刊书籍。这本《泰山书院》,今天看来,价值珍贵。
  里面第一篇是学者刘德水的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写大师张中行先生的。读来让人感叹前辈学人的高风亮节,丰厚内心。
  面对不同见解,张中行老先生说:“见不同,一笑置之可也。”
  谈起做学问,刘德水请教老先生一生治学所获,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张先生说:“学之所求,不信重于信。”他的老友启功先生后来闻说此语时,拊掌称赞:“说得好!这是张先生的哲学。他一直就主张怀疑的!”
  刘德水评张中行:政治上远离主流核心,不求仕进,却又关注民生;名士般超脱于俗世,在书案旁兀自作他的精神贵族,却又深味世俗生活的美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丑恶深恶痛绝,又深深沉潜于诗书礼乐的菁华之中……
  边缘化的张中行先生,非进非隐,为学严谨,宅心仁厚。他“玩儿砚台,赏清供,藏书画,吟诗赏月,留恋美食”,对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予以肯定,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深深留恋。
  对于张中行先生的文章风格,刘德水有评:没有讲章气、馆阁气,也没有造作的脂粉气,更没有令人作呕的八股气。韵味独特的“张体”,是娓娓而谈的平民语调和典雅、朴厚的书卷气。
  文末刘德水引用范文正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句,表达对张中行先生逝世的缅怀和哀思。
  读好文怡情长智,在含英咀华的阅读中,心灵得到启迪和生长。
  此类好文,在这本并不厚的书中,可谓俯拾皆是。诸如“书人侧影”“作家访谈”“书轩品茗”“刊丛撷华”“淘书琐记”“书林漫步”“学人随笔”此类的栏目里,大量学人、藏书家的优质文字,闪耀着精神光芒,让读者的心灵得以烛照和润泽。
  书中有一篇考证民国初期流行的日记体小说《林黛玉日记》的文章,读来让人开眼界,长见识,殊有趣味。此书是作者喻血轮因为痴迷《红楼梦》,而假托《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口吻创作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可谓毁誉参半,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当年鲁迅先生是反感厌恶这本书的。可又有考证说,鲁迅先生读的并不是喻血轮的正版原著。
  一部这样有趣的书,我们今人似乎少有所闻。这大概与作者喻血轮先生于解放前1948年赴台后长期滞留台湾,与大陆隔绝有关。
  尤为难得的是,书卷中有一组六篇“宗良煜纪念专辑”。对泰安本土著名作家宗良煜的悼念文章中,有一篇辛国云兄长的《安得长绳系白日——痛悼挚友宗良煜》,文章生动回忆刻画了作家宗良煜生前的言行秉性,字里行间是痛惜和真挚追思。读此文,一是感受宗良煜其人鲜明风格,一是钦佩辛国云纯正精粹深挚的文字风格。能读到这篇,尤视为一得。
  文中深情回忆:“良煜善酒,且豪饮,好友聚,常常是不醉不归。与良煜喝酒,喝得痛快,惬意,也常常喝出文化和意境。”
  宗良煜是有才华的,他的作品和做人风格,辛国云钦佩喜欢,因此,痛悼之情尤深。辛国云文中发出这样的浩叹:“恨不得有一根触天的长绳,系住当空的太阳,让时光倒流,让良煜的生命永远鲜活于世。”其追思之情可谓深挚,让人心底震动。
  就是这本在我记忆里尘封已久的书卷里,静静藏着这么丰盛的文字。就是这么一本珍贵的书里,忝列着我的文字和名字。
  所幸,我终于没有失去它。朝花夕拾,这么一本精粹又朴素的书,将被我永远珍藏。


  http://s8/mw690/4899eab7hd0946a7e0907&690
                         小易/冬夜读书



  附录收藏:
         
            安得长绳系白日      

            ——痛悼挚友宗良煜


                辛国云


  玉琳兄电话里的声音哽咽着:……良煜……走了。

  我惊呆。走了?他为什么要走?他去了哪里?去了哪里……放下电话,如梦方醒,我知道,良煜真的走了,永远的走了。

  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这么匆匆的走了,就这么突然的走了。你活得洒脱,走得竟也洒脱,干净利落,没有一点牵绊,就像一只鸟在空中倏然飞过,没留下一点痕迹。可活着的人呢?那留给我们的悲伤和痛惜,像江河之水,源源不息。

  那年,我的一篇小说获奖,去泰安领奖的时候,经文联的锡波引见,认识了良煜。之前,知道泰安有一个专写海洋的作家宗良煜,但一直未读过其作品,更未见过其人。

  “哪个是辛国云?”人未进屋,声音先撞了进来。像头豹子一样闯进来的良煜,从此走进了我的生活,更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挚友。

  良煜长发及颈,黑亮飘逸,似乎还夹带着海风浸润过的味道。黑红的脸面,宽大的骨架以及随意的衣着,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当时就想,原来作家也可以风风火火,也可以轻松随意,也可以不像个作家。由锡波做东,与良煜同桌共餐。几杯酒下去,良煜的豪爽便一览无余。他谈海洋,谈文学,谈酒,谈朋友,滔滔不绝,洒脱而劲道,更不乏机智和幽默。几番推杯换盏,交流便有了十分的融洽,我和良煜之间即达成了一种心灵的默契。

  良煜是专业作家,时任泰安市文学戏剧创研室主任。那时他在省内已经是大名鼎鼎,成就斐然,他的才华、豪爽和真诚征服了众多的人。能与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是一种荣幸。后来他办《泰山文化报》,我们有了较多的接触,随后,我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良煜善酒,且豪饮,好友聚,常常是不醉不归。与良煜喝酒,喝得痛快,惬意,也常常喝出文化和意境。那年良煜来小城,晚饭罢几个朋友在宾馆里海聊,至深夜意犹未尽。良煜提出,此等善聚,岂可无酒。于是一干人出得宾馆,四处寻觅喝酒之处。街面上的饭店酒馆早已打烊,马路上一片幽静。串了几条街,终见一水饺小店的门口透出灯光,问得有酒并有小菜佐之,心中大喜,纷纷落座,尽兴畅饮,直喝到天光大亮,喝尽了店里所有的酒。

  每每与良煜相聚,辄能领略到“兰亭之会”、“竹林之欢”的超逸和惬意,亦不乏梁山侠士雄阔狂放之豪情。

  前几年,是良煜创作的高峰期,他两年一部长篇,连续五届获得省精品工程奖,在省内引起轰动。在我,倒是更关注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我是想通过读那些作品窥到他创作发展的轨迹。那年,良煜赠我一本1989年出版的小说集《蓝色的心》,收集了他早期的部分作品。那些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淡忘,但著名作家张炜在此书序言中说过的一段话我却记忆犹新。他写道:……他轻松愉快,风度翩翩,似乎从来没有累过。人真需要这样的朋友,文人真需要这样的文友。整天忙,搞事业,前思后想,日子过得糊糊涂涂。跟这样的朋友谈生活,胸襟格外开阔。他把人的思绪领到海上,什么样的烦恼都被海浪冲洗得一干二净……

  良煜有才华,而成就的获得并不仅仅是才华,还有勤奋。良煜迁新居后,底层有一间面积颇大的储藏室,为了不扰乱家人休息,不让烟草味道污染居室的空气,储藏室成了他的书房。那个被他戏称为诞生伟大作品的地方我去过多次。房子有十几个平方,进得门去,便见笔墨书籍以及诸多说不出名堂的物件纷乱杂陈,有时甚至无插足之处。一台配置很高的电脑灰头土脸,已很难看出本来的颜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良煜为他所热爱的文学熬夜拼命,至要紧处,它能连续呆在这没有阳光的斗室内几天几夜。一部部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从这暗无天日烟雾缭绕的屋子里翩然飞出,然后走上金光灿烂的领奖台。

  良煜成就骄人,被擢升为市文化局副局长。他的头发剪短了,服饰也规整了许多,有了政府官员的样子。但我们仍然把他看作一个作家。我们更看重他的作协主席和国家一级作家。当了官员,人必然陷落在一堆事务摊子之中不能自拔。良煜做得很优秀,同时也感觉到了疲惫。而我觉得繁杂的行政事务严重损伤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才是他感到遗憾和悲哀的。他经常调侃道:政府里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而文学上少了一个有才气的作家。听他说这话,我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苦痛。

  良煜是一个爱憎分明又不善掩藏的人,从他的脸上,就像从一本摊开的书上一样,能够准确地读到他的心情和好恶。有一次从京城来了一位书法家,我们有幸一见,更有幸获其慷赠墨宝。此时的良煜已习书有年,对书法艺术有自己的见解。他从心里没有认可那个书法家,觉得他是徒有虚名。有人说良煜获赠的字幅最大,价格不菲。而良煜却视之敝履,随手送与别人。在文学上也是如此,他不惟名,只看重作品。他有自己的审美尺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宗良煜。

  良煜性豪爽,人真诚,颇有侠士之风。他人缘极好,朋友众多,除了圈子里的朋友,更有艺术界,书画界,政界和做生意的各类朋友。无论是谁,只要有求于他,他从不推拒,且尽心竭力。开电脑公司的宋志丹大哥听到良煜去世的噩耗,痛放悲声。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时,仍禁不住泪水迸流,饮泣不已。为良煜送行那天,黑压压的人群簇拥着他,多是泪盈双目。

  与良煜交,是文学之交,君子之交,爽若清风,淡如水。如此朋友,最为纯洁,真挚,所以,与良煜友谊保持十数年而不坠。在我们几个好友之中,以他的洒脱,他的豪放,他的幽默和宽阔,应该是活得最长久的,我甚至觉得,他的生命会天壤无穷。但他却先我们而去。良煜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上帝,我们中间,他是离上帝最近的人,可上帝对他却如此不公。

  画家用油彩把生命放进画框,雕塑家用泥土把生命塑进雕像,而良煜是让生命在一本本书中永存。

  在良煜的遗体前,我深深鞠躬,向他作最后的告别。我蓦然注视着那熟悉的面容,还是那么自信,那么坦然,如同醉酒后进入了一个深深的睡眠。待眼泪模糊了双眼,我方知道,我们已是幽明永隔,生死契阔。我们真的是阴阳两分,永远不能相见了。

  良煜的生命同任何生命一样,是在自己的哭泣中开始,在别人的哭泣中结束。可你让人哭得太早,太恸,太久。

  长歌当哭,恸莫大焉。

  恨不能有一根触天的长绳,系住当空的太阳,让时光倒流,让良煜的生命永远鲜活于世。

  痛哉!痛我好兄弟英年早逝;悲哉!悲歌安魂曲为你送行。

  安息,良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