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革命的感情成本

(2011-10-09 22:50:17)
标签:

杂谈

一次我坐南航飞机回北京,机舱里一本阅读杂志,集中介绍了一些辛亥革命历史资料,同时配有一些史评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题目让我过目难忘,《革命的成本》。显然是市场经济时代的表述,一百年过去,有了足够的时间反思,当初的理想,结果如何,用经济来计量,就是投入成本和收入的关系。那文章用了国土面积至今尤不如大清疆域来收尾,深叹成本太高,投资没有收回。倘若孙先生在天有灵,必还会更多反思,他是一位受洗过的人,按照神的审视性思维,人的反思能力也是接近天国的能力。他或者还是临终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文学中,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随着我的人生经验的丰富,一次比一次理解不同。阅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小时候几乎只限于喜欢他充满矛盾和转折的文字,大学时代则反叛地认为他的文字充满了绝望和暴力。现时才能明白,他遭遇革命,书写的是他的复杂矛盾内心和紧张恐惧情绪——他用话语的革命对抗现实的革命,他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感受和思考革命,看到不同阶级人物的不同体验并记录在案。他在内心世界向往平静幸福的中产阶级生活,他在上海租界中体验这样的生活。但一个时代的遭遇令人难以置信影响到他的文字。他是激烈而且焦虑的。他看到了革命的成本,他看到的是一个成本投入的风险过程,他看到很多生命的投入,他身边那些纯洁和正义的人。似乎如果不投入,现实的平地再也找不出生命的意义。但投入之后的结果,旁观的鲁迅几乎不敢预测。可以想象,鲁迅是多么尷尬的角色。他的眼光有越过百年的力量么!

隔了一百年的历史,那时代的动荡不安,我们今天常常需要借用电影来理解。陈可辛的《十月围城》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片子。孙中山在1906年从日本到香港策划南方起义。当时的香港殖民地,是革命的策源地和革命者的避难所。但佛老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老朽,事实上她在政治权术上老当益壮,不然就不会有光绪的失败,她的让“孙賊不要出城”的追杀策略了。而她的忠诚者阎孝国,也是有着坚定不移反对西方文明入驻中国的执念。一方面要改变中国,另方面要固守不变,你死我活完全没有选择。暴力和流血在香港发生。使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不得不卷进革命。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理性认识,他们阅读孙文的自传,他献身革命的理想激动人心。文字的影响力是那么强烈。他们多半有着爱的需要,意义的需要。革命似乎和宗教相似,用大爱召唤大家,道德上的纯洁感觉,使年轻的生命被照亮。无所作为的生命被唤醒。痛苦和迷茫的生命获得解脱之途径。

《十月围城》震撼人心,那些年轻人的牺牲,带着对爱人的想象,爱情的向往,完全因为感情而不是理性,或者完全因为良知。纯洁是革命的起点和牺牲的条件么,在鲁迅看来也许是,正如他写《纪念刘和珍君》,她的纯洁和美震撼得他不安。

革命的感情成本核算,是一个无法计量的谜团。我年轻时看《刑场上的婚礼》,震撼至今留在心底。读《青春之歌》的时候,我总觉得林道静是因为热爱卢嘉川,而爱上了他从事的革命。革命是一种事业,这个事业并非不要结果,相反,它预期着、承诺着伟大的回报,让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怀着巨大的希望,可见的盛大的成就。

虽然伟大、盛大和巨大,都可以用新政权,新的历史纪元来描述,然而到了投身革命的每一个人那里,却并非建立一个新政权,掌握了权力,就真正成功了。那象征性的目标并非具体的回报。虽然他们被组织到象征性之中,但那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带给他们全新的历史新平台,美好生命的新机会。革命的目标并非革命本身,不是在牺牲的过程、牺牲的痛苦里,而是最终回到他们期待的日子:与所爱的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他们怀着这样的梦想倒在血泊之中。《十月围城》震撼人心之处,即在这里。

 

牺牲在古代是一个宗教仪式——为神献上纯洁的贡品。

革命和宗教,在这些日子里,是我交错的阅读——我不太明白自己内心的求知欲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只是想说服我自己,理解革命的历史。因为历史没有假设,革命更没有假设。假设自己的家人去牺牲,那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想象,《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却在完全没有想象力的情况下,自己成为了革命的参与者和指挥者之一,献出了自己决不可能想象要献出的独子。

李玉堂是那么无助地抱着自己儿子的屍體,在天空下,他的渺小,恰如神的贡品。

他的儿子李重光才十七岁,抽签作为孙文的替身去看望孙文的母亲,掩护孙文策划起义的会议如期进行。

电影突出了他的牺牲的神圣意义,他自己领受的意义,来自书本和革命启蒙老师。

他还有很多可能的生活方式,在香港,他本可以继续家中的商业,但他父亲的报馆受到清政府查封,一切只能转向投资革命。这个潜文本意味着,革命本身真正是投资,旧有的投资道路已经断绝。

如是重新计算革命,它的残酷无情在于,生命成本根本不会回报。而幸福生活的理想,需要慢慢才能建成。

其中那些美丽动人的感情故事,成为文学和电影永远的消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