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学术行,探源之旅

(2009-06-15 16:39:41)
标签:

杂谈

人的身体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又像是自然的微缩版,因之自然的造化之变动和色相,可以对应地影响一个人身体和心情。我刚从山西回来那几天,身体里一直有一个黄河流水和峡谷风吹的感觉,那感觉唤起我忧愁,是自然和身体都理解的爱。爱就是希望对方和自己都完美如初和永远不损耗的愿望吧。我想着,直到这几日不曾停止对于山西之行的想念和反思。恰好我在主持“面向全国的女性主义绿色行动”,想到每一个绿色行动者都有一个身体感受自然的故事吧,面对流水、山峰,或者鸟类鱼虫,还有我们自己,比如一根白发的忽然发生,生命的过程令我们感动和忧愁,也令我们行动着,为了对于自然生命之爱。

自然生命之爱可说是中国文化之核。在山西太原的晋祠里,圣母殿是全祠的中心,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母亲不仅因着她生育教养了优秀的儿子们受到尊重,也因着她自己是姜太公美丽优秀的女儿,秉承着自然血统中那些智慧出众的因素而受膜拜。圣母殿站殿将军威风凛凛,似乎向所有人彰显尊敬和保护母性文明的美好。晋祠里的侍女雕塑是圣母殿最迷人的艺术作品之一,侍女们性格神情各异,在各种各样的工作状态中表现自己的自然生命之美丽,如同一曲生命的合奏,她们与我们同行的女子们有着一些和鸣。陪同我们参观的王成一老师幽默地说,山西女子就是这样子,你看看她们的眼睛,他对着一名奏乐的侍女又对着我们中的佳丽说。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内双眼皮的奥秘,开始从侍女说到杨贵妃又说到山口百惠,我们说的都是自然界的神奇美传,却知道是自然载入史册始变成文明。

晋祠也是中国繁华盛世唐朝的起源地,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此起兵建立大唐之地,李世民为了纪念父亲和巩固国家统治,常率群臣来此游览,他非常喜欢王曦之书法,常来常书法纪念,也是深知自然载入史册始变成文明的缘故——战争的过于残暴和对于自然的破坏,借了文治而被神化。如今晋祠里有着中国各朝代的见证:周柏、隋银杏、唐槐、宋杨等等,他们高大丰茂的姿形,无不让人感慨肉身的有限,又让人感叹,史册之漫长,仍不及自然之悠久。日月照耀,风雨浇灌,流风在它们身体之间穿梭,也许它们在用树类的语言交谈着人类的沧桑吧。三千年周柏依然生机勃勃,虽然时间和雷电将它击斜了,它的苍劲仍然把自然的伟力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许多人意识到自然的生命意志就是精神境界,在此向周柏合掌,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我也禁不住借用了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用短讯方式向我的朋友发送问候和祝福,我写,“现在在中国最老的树下,周柏,三千二百岁,问候和祝福。”我只能用人类的语言交流,树的自然却是我们交流的前提,人类原来只是在自然中自然就要交流的物种。“在中国最老的树下”,我们人类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是相对于其他物类来定,比我们悠久的其他物类令我们肃然起敬。比如龟,小时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这地上爬行的物类,为何有“神龟”之称?长大之后百思其解的则是,我们古老的祖先多么敬重自然,他们在长生不死的龟背刻上记号,想向所有比自己长寿的物种说明,自己虽然短暂却智慧非常,可以通过文字而获得永生,而甲骨文的确令我们倍感了文明的力度。不知道李世民在晋祠书法之际是否意识到这个举动也是他自己的长生不老之法?但我让自己的父母退休之后练书法,便有一半出于自然的迷信,我迷信书法可以不断唤醒人类生命中对于永恒的信念,可以颐养天年。

我的德国朋友Alexander Beate and Alexander一家三口与我们同行,中国文化的深长使他们聚精会神。我为他们一家在周柏前拍照,Beate忽然低声用英语问我,“九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我真佩服她细致的观察,从大门入内院曲折回廊,她居然发现了九这个数字在晋祠布局中的特色,九重宫和九重门,这是中国文化向自然敬意的典型表达。九这个中文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符号,既是阴阳互动又是自然轮转,是所指和能指结合的汉字。我如实回答Beate,九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是,抵达自然和永恒哲学境界的追求。我说,既象征悟道之道曲折漫长,又象征悟道之道自然而成。Beate和她的儿子Alexander听了都点头且肃然,Alexander教授则抬头把他原本就高的个子举得更高,他想了望这博大精深的数字如何化成了周密繁复的晋祠建筑群。

风水是中国建筑非常讲究的部分,在我看来,也就是自然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晋祠体现的便是如此,背山面水是一个通常的常识,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山是有阳有阴互动组群的山体,一座一座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使得阳光和空气在它们适当留下的空间形成自己的生态节奏,如同自然自己设计好的美学结构,所以,人的建筑必须依据已经形成的美丽山水来设计,要自然如同天然,甚至巧夺天工,由此考验的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高度、大小、形态,还有建筑之间的生态与大自然生态的互相演唱效果。

无疑,成为千古绝唱的晋祠,是中国自然文化之爱的大成。李白曾经在这里流连忘返,他也许把这里当成了唐诗境界,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境界。美女和才女建筑设计师林徽音来此考察,赞美晋祠集神庙和宫苑于一身。山西省作协主席韩石山邀请我们来此一游,他在电话中曾对我说,相信这是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地方之一。不过,我们在里面仔细观察难忘的时候,他却在外面的阳光里等候,说是他来得太多,担心影响难忘。

 

山西之行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山西师范大学做学术讲座。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卫建国先生和文学院院长亢西民先生用生态晚宴迎接了我们一行。晚餐除了学术交谈之外,便是美食交流了。校长和院长对于女性主义学术的欣赏超出我的期待,令我充满敬意,于是我把本来不能决定是否合适送他们的《情色之美》小书送给了他们。交谈中知道,他们理解我做的“情色之美”研究是对于自然之大生命本色的研究,而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是孪生姐妹,是人类对于生命重返自然状态的探寻,他们非常风趣地欢迎我把女性主义传播到他们的领土。对于胃口很好的我来说,生吃和蒸吃瓜果蔬菜是最好的享受,然而在北京几乎不能也不敢这样奢侈,而这个丰盛的晚宴就像瓜果蔬菜的丰收盛会,色彩缤纷的瓜果蔬菜就像欢迎我这个知音,愿意被我们饕餮。芬芳的瓜果美味充满了宴会厅,令Alexander Beate and Alexander及台湾的设计师萧翔鸿先生都很欣喜,在他们对中国菜的印象中,Hot、 Hot、Hot(麻辣烫)是浓重的底色,现在如此缤纷芬芳的色香味,我借机发挥想象,说这是中国古代的吃法,真正的营养健康,于是他们使用起中国筷子也变得自然,仿佛这也是某种健康技法。

当晚我在日记中记下了几种美味的做法,粉蒸红罗卜、南瓜小米面条、冰镇苦瓜片,透明的红、桔子黄的香、清凉的绿,视觉、感觉和嗅觉都要调动起来,于简单之上体会自然组合的美味,才知最好的宴会就是自然的宴会了。

接下来是我们一行分头讲座,从奥巴马的美国梦到张爱玲、林徽音,还有台湾的艺术设计等,跨时空的知识交流,让师生们非常兴奋。又相关地讨论了山西的“山药蛋”作家赵树理,也令大家亲切。山西师范大学以她黄河般宽阔的胸怀欢迎我们,也修改着我们对于地域知识的理解。说实在,如果不是在黄河边看到一位老大爷手牵额头上扎着一朵红布花的毛驴,我还真不理解赵树理的想象力和北方农村浪漫爱情故事从何而来。而贴在山西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玻璃大门上的红色剪纸之大方美丽,如同中国最大的古代民居建筑王家大院一样,让我深刻领会到中国文化的底气之深。每一笔一划之间,都充满了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心心相映之应和。当然了,红色是心动之色,是太阳之色,也是绿色的来源。

离开临汾之前,我们去参观五千年前中国的古都——尧都。据说几年前遗址发现,与五千年前同时期的世界各国城市相比,尧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首都。如今的尧庙在修复时建立了现在世界上最高的门,高出法国凯旋门三十厘米。我感兴趣的是尧庙前高大的华表,如同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华表就是起源于尧统治时代。尧可说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力完全建立于对人民的信任基础之上,华表的发明就是证据。华表用现代汉语意译也可叫发表,就是用于人民表达对于政府意见和建议的大柱子,当时是大木柱,可以刻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尧是首先发现水井的部落首领,当他意识到人和兽都住在河边很危险的时候,他发现直接从地底掘水可以改变人的生存处境,于是他建议大家改住村落,以井为村,从此人类“井然有序”,把大自然的其他空间让给了动物和植物。当村落越来越多,集而为市,也就是城市的早期,交换和统治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公平,尧发明了民主议政的华表。在史书上也称“诽谤柱”。可见那时候有人不满意统治时可能利用舆论推翻统治,那时候“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来自人们在河边长期生活的经验总结,将之上升为政治原则。

不知是不是尧发现井之后,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安定越来越幸福,由此也就人口越来越多,最终开始向动物和植物的空间入侵?总之历史所记载的禹,不得不面对黄河大水泛滥,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不是植物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不可能变成泥沙滚滚。最初称之为“河”的黄河,是人与自然初相遇的命名,现在称为“黄河”的河,是人类没有设想过的后果:人与自然的相处相存之间,由于人的有限生命和局限性思维,很多事情只有出生了、出现了不良后果,人才得以修改自己。

 

山西之行如同探源之旅,回北京后我更加坚定不移我们的绿色行动。我们做了一个演出计划,其中安排了《地球一日》话剧,当我指导鄢冬撰写这个小剧本时,我想着“后果”对于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味,正如黄河对于我。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开发使用告謦,最后一个人去哪里?

我们保护其他物类的时候,恰恰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其实不需要“保护”一词,激活中国古代的“九”字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九九归一,生活自然、生命自然,在自然中享受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河之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