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人的幸福与婚姻有多大关系?

(2006-11-18 09:40:33)

不久前在我主持的11月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上,一位看上去热情敏锐的中年女性说,她所以来到我们这么多优秀女性聚会的场所,是因为她决定今年离婚。她大胆发言和表达的勇气使得在场的听众为之震惊。我也是第一次在公共场所面对女人谈论自己决定离婚的念头,便决定让大家把她的话题讨论进行到底。她说,没有想到我们的沙龙有这么多男性,她说,她的问题是一爱上男性就陷入痛苦之中,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很不错,但因没有共同语言而离婚,第二次丈夫也出色,可是大男子主义严重,她受不了而提出要离婚。她下结论说:是不是不爱男人就没有痛苦了呢?她提问说,女性主义是否可以告诉大家,幸福的婚姻在哪里?

她的困惑得到了沙龙上众多女性的认同,似乎她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另一位看上去更年轻的白领女性甚至说,在她的周围,有许多年轻美丽的女性生活得很不幸福,因为她们要么离婚,要么即将离婚,要么找不到合适的男性。她更直接地提问说,好男人在哪里?女人的幸福在哪里?

按照沙龙的民主习惯,我请大家来回答。女性们都不答。一位看上去稳健成熟的男士便主动答两位女士的提问,他的声音是亲切且劝慰式的,他说:婚姻,婚姻,就是妥协生活,能够妥协就能过下去,妥协就是幸福。

这位男士的语气令我忍俊不禁,大家也都笑得出了声。

看来他的回答具有某种幽默的效果,在答案和问题之间,体现了逻辑上的错位特点,就是说,并没有给问题真正想要的答案,但却给了一个出乎理想却无奈我何的事实。由于这些女人的特点正好是不能妥协,所以他的回答对于这些女人来说就是幽默。

可是,为什么要把婚姻和幸福划等号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大家的思维容易被幽一默的症结所在。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绕二个圈来看看婚姻和幸福的关系,用一个圈把婚姻两字绕好,用另一个圈把幸福两个字绕好,这样,习惯上把它们之间连接在一起的生硬的等号,就变成了生动的两只望远镜了。

按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观点,婚姻是这样一种制度,是男人之间物物交换的结果,是将女人作为交换的礼物之一,建立的社会生活制度。通俗一点说,婚姻就是把女人从父亲的家嫁到丈夫的家,以维系男权社会的生育和财产传承。在传统社会中,孩子随父亲姓和权力、财产由长子继承足以为证。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主义运动更在全球范围改变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绝对被动处境,但是,婚姻作为一种制度仍然是客观的。它的现代形式更多体现为,两个青春成熟的男女,组合为一个生活的家庭。原则上他们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共同操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经济的合作和事业的支持,尤其是共同抚养爱情的结晶,共同的孩子。然而,这种两个人合作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基于很多理由,甚至爱情之外的理由,而成为客观婚姻形式。

可是,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某种意义上,幸福是获得爱,也爱别人的能力的感知,但同时更是自由状态的感受,能够体验自我与非我之间无阻碍的交流,如同飞翔没有阻隔,风和日丽,且翅膀健康。由于幸福的此种主观特点,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知和感受不会相同,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男人事业成功的幸福感,事业有大小,大到江山,小到职称,不同男人对于自己在事业成就的体验上的幸福感如何具有可比性呢?可说是完全不同。如果目标小成就大,幸福感比那些目标大而没有达到的也许更深。

从逻辑上说,对于婚姻的主观体验不仅因人而异,且可说千人有千味,如英文谚语所言,某个人的蜜糖是另个人的毒药。幸福不仅不能与婚姻划等号,而且很多人的幸福恰恰在婚姻那个圈之外。比如,恩格斯,他一生拒绝婚姻,他体验到的正好是自由的幸福。比如哲学家萨特和波伏瓦,他们一生没有结婚,创造了同居的生活模式,同样体验到非常的幸福,正如他们在各自的回忆录中写的,幸福是他们一直很欣赏对方的智慧,同时理解各种各样的爱。

既然幸福与婚姻并无直接关系,现实生活中女人们更多受到“婚姻不幸”的困扰就应该用另外途径来解决。

第一良方理当是观念改变。如前所析,划出你的幸福圈,看看它想圈的是什么,你最能体验的幸福感来自什么?如果是自由,就需要学会承担和创造。如果是婚姻,那么也要学习婚姻知识,它是两个和两个以上人的相处知识。对于有的人,改变婚姻也是幸福,因为学得更多相处的知识。

第二良方是实践生活。生活本来是实践出来的,把自己的实践当成最好的幸福体验场,这样每一步都有不同幸福感受,因为生命本身如同飞鸟,飞好每一程都会快乐。

最后回到两位女士的提问,其实,爱男人没有错,人在婚姻中,或在婚姻外,都很正常,只是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幸福。

要体验自己的幸福,那才是实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