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芭蕾舞剧《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在成都的三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映热烈程度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高雅艺术”在当今“娱乐文化”几乎是一统天下局面下还是有生存的可能。这一点可能比演出的成功更让我兴奋。
“巴蜀鬼才”魏明伦看完演出后说:“古典芭蕾是古典油画,《红色娘子军》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现实主义的列宾油画,而《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是毕加索的画。”
受宠若惊的同时又觉得他是道出了此剧的本质。
我一直认为观众是要培养要引导的。中国人的文化品位下降到了一个谷底,“文化”被同等于超市商品出卖,“垃圾食品”比比皆是,原因就是文化商人太多,而文化精英却越来越少。就拿当下的魏明伦和《黄金甲》的争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对文化道德、经典文化被商业化恶搞的对质呐喊。我不反对改编名著,《喜马拉雅王子》、《兰陵王》和《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都是根据名著不同程度的改编。改编名著是当下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也是“后现代”的一个一般现象。但是,不管你是如何改,怎么改,都不该不提及原著和原作者,这是一个起码的文化道德。 我不反对文化中的商业因素,导演拍“商业电影”也不为怪,我的导师科波拉拍了大商业片“教父”,斯皮尔伯格拍了“ET"
等一批卖座电影。但是,他们的电影对人充满了关爱,对人性之美大肆歌颂,于当下中国所谓的大片对原著中的“人格力量”“人性美”进行无情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在辉煌的光影色彩裹卷着的“人性恶”淋漓尽致的刻画,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电影。可以这样讲,这种对“人性恶”的宣扬,票房越好对民众的毒害越大。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仅是要看它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卫星核弹,而是要看人的文明程度,男人和女人的文明程度。新的文化精英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几乎难以出现,昔日心目中的文化精英正在一个个到下,跪拜在了“黄金”面前。没有精英哪有精英文化?
没有精英文化就没有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时下,中国社会需要新的文化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