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展”和拆展艺术家

标签:
股票艺术家垃圾流变狂欢 |
“拆展”和拆展艺术家
《微微信神》—101
2014年8月7日下午2:00在一号地“5艺术中心”,开始发生的嫁接在《三界外》展览结束之后的“《三界外》拆展”,也许是个重大艺术事态的转折。拆展行为被变为是另外的展览行为或方式。今天下午来的艺术家都是“拆展艺术家”。
貌似“拆展比参展重要”。http://s3/small/001kqvSZzy6L5HChffc22&690
策展人参与展览的“拆展”和一个展览最后的默默结束是不同的,《三界外》策展人王春辰参与了这个拆展。拆除一个展览和“拆展”一个展览不同。拆除意味着拆除,展览就此结束。拆展则发展成为是这个展览的再生和延续,这是“拆展”之前的构想和在“拆展”进行中不同的感觉。
拆展让一个行将结束的展览又一次开展,又一次进入狂欢状态,这个狂欢不亚于展览的开幕,心态也非常不同。
http://s3/mw690/001kqvSZzy6L5HDOWCm72&690
http://s5/mw690/001kqvSZzy6L5HEbV5yc4&690
http://s6/bmiddle/001kqvSZzy6L5HEIqJ7d5&690
策划“拆展”是对已有展品的记录、废弃、忘记,或者故意破坏而带有报复性质,那么艺术展览原先该承担的东西是什么,此刻被质疑。所以,“拆展”其实是对策展思想、主义包括展品情绪的过度爆发,也包含下意识的发泄。
还好对艺术家的人格并没有发生破坏。
策划一个展览和破坏一个展览哪个一个更具有学术性。
最起码在策划初期是小心翼翼的,在拆的那个时间小心翼翼被放下,作品在离开展厅的那一刻,一切都释放了。
“拆”类似艺术垃圾作品,当人被装进垃圾箱时,暂时的恐惧被周围善意的眼神迅速化解。原来生存概念会被改变。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行为,但思想的穿透力可以持久,并让人一直处于欢乐和亢奋之中,在“拆展”的现场这个感觉越发强烈。
“拆展”作品完全破坏了原有作品的精神指向,或者回到指向的集体意志。同时也动摇了展览结构。
http://s8/bmiddle/001kqvSZzy6L5HHNjBZ07&690
http://s6/small/001kqvSZzy6L5HIRCstf5&690
8日九根针在宋庄艺术论坛群发言:“《三界外》是一个已经展览了二个月的展览,今天拆展。几个艺术家把今天的拆展进行了再次创作,形成了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实这个展览从展览的第一天就应该让这个展览以垃圾的形式存在,让这个毁从一开始就存在,并让这个毀一直在变化,这个“垃圾"才会变废为宝,这个垃圾才成立。如果让这个垃圾只是成为末尾结束一个观念和形为的狂欢,这个垃圾是不成立的。
王轶琼回复:@九根针 通过“拆展”事件开始提出问题,和深度思考。拆展和制造垃圾、处理垃圾是两回事。
王春辰指出:“垃圾不是垃圾,垃圾大量被当代的艺术家使用;都不再规定自己的思维必须是什么,而是物直接呈现为什么不可以,我们也非常需要物的直接呈现,雕琢太过的时候就需要物的直接呈现来抵消它。这都属于过程的思考,不属于物品结果。
http://s7/bmiddle/001kqvSZzy6L5HLswQe96&690
http://s2/bmiddle/001kqvSZzy6L5HNi1gZ01&690
http://s13/bmiddle/001kqvSZzy6L5HNC5jK1c&690
http://s10/small/001kqvSZzy6L5HOanHj09&690
http://s8/bmiddle/001kqvSZzy6L5HPdsJFa7&690
“流变”的展览还是以展览的方式进行的,它把时间概念放在作品展示和作品制作的第一位,可以这么说它是一用时间测量“时间”的展览,后一个“时间”可以理解为作品。所以作品的呈现通过时间被表达了出来。后一个时间延续前一个时间,由此造成可以被观看的过程和作品样式,这一切都发生在美术馆。
所以“流变”的展览看起来每一天都是新的,在20天的展期里,艺术家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时间在流变,作品也始终是动态的。每一个来美术馆观展人看到的都仿佛是未完成品,但就这一次观看就够了。其实观众的心态比艺术家可能更宽松,他们会疑问结果,但并不真正在意结果。但艺术家恰恰太在意结果,而忘记过程的展示和阅读。
“拆展”恰恰是个命名展,这个展不是被预期的,甚至都不能叫做一个展览。但正是这样的偶遇,打开了另外一道门,这一道门告诉我们“拆展”是可以的,可行的,“拆展”的这个看起来是个灵光一闪方式,改变了展览史,改变了对艺术展览史的写作。
“拆展”是第一次,还会有更多次,“拆展”也许就是策展,这是意义。
http://s4/mw690/001kqvSZzy6L5HUEeST23&690
http://s15/small/001kqvSZzy6L5HV0psi2e&690
http://s10/small/001kqvSZzy6L5HVx5eF89&690
http://s11/bmiddle/001kqvSZzy6L5HW8CwO4a&690
“三界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外”,跳出三界外,第二是“观念的绝对化”,希望不在已有观念控制中。从策展概念和操作层面看这个展览已经完成了它的展览使命,用两个月的展期。2014年8月6日展览正式结束。
而发生在8月7号的“拆展”与6号无关。但正是因为“6”这个时间节点,导致了“拆展”。让这个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两件事,变成了一件事。即“三界外”引发了第三个问题就是“拆展”。
那么一个展览到底可以引出多少问题呢?
“拆展”不是一个使用垃圾的展览,它是用概念置换艺术空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展览。
一个展览结束后的几天时间是艺术空间或美术馆的工作时间,退件和还原空间,也包括最后清理垃圾。问题是更多的退件是将作品完好无损地移出空间,返还作品或转折别处。在这个时间实施“拆展”是和空间一起共用时间、空间和协调关系。
所以关键点是共用那个时、空。
如果只从使用垃圾的角度是理解“拆展“,会和“垃圾艺术”连在一起,那就无需展厅了,直接去垃圾场和废品收购站,然后回到工作室和展厅。那种平行的、并置的利用时间的概念让“拆展”变得完全不象一个展览,也不是破坏了一个展览。展览结束也不是破坏展览。
“拆展”类似电脑主机的重启,仿佛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http://s15/mw690/001kqvSZzy6L5HZu0107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