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园>>--塔
摄影实质上只是西洋的一种图景方式。那时的中国老百姓宁愿相信山水画家画出来的那种似似而非的山水条幅,画里的那种技法在芥子园画谱里都有明确的指示。比如树的画法、山石的画法,象是一种规定。有名的句子叫“远山无纹,远人无目”。这个在今天叫“透视法”,或者叫“空气缩减”法。人站在很远的地方,是无法看清眼神的,连姿态有时都无语,所以,便无目。那个时候我便知道古人的聪明,这个大的事情,那么小的细节都不会放过去去理解。
当然,芥子园画谱的确帮助过了一代又一代画家,同时,也害了一代又一代画家。当然郎静山没有被害到,他是自己害了自己,他用照相术来模仿山水画谱的样子做照片。好象不这样做,别人一定看不懂。
不管天冷天热老百姓都要照太阳,就是晒太阳,太阳就会在人的脸上留下光和影的关系,这种变化是无常的,也是摄影术必须追求的核心之术。没有那一个摄影家不迷恋光影。而且是离开了光影,仿佛摄影就不能存在,这是西洋镜的规则。
旧时中国人不喜欢脸上有光影,那个拍出来的图像是魅影,是勾魂的,脸上不能有脏东西出现,好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喜欢。特别奇怪,后来是慈禧太后第一个提出来脸上不要有光影的人。其他人都提了,不管在那个照相馆,每次讨论问题和照相师与被摄人之间的纠纷都起因于脸上的黑影是多还是少。他们来花钱是想留一张不带污点的小白脸在世界上。这是摄影术来到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无光摄影,可以理解为平光摄影,这有点象国画里的白描。这个问题在中国解决的很好,你翻看老照片时,看到好象都是很体面的那一种,既不高调也不低调,是平调。只有犯人的小照好象光影强烈了点,因为光影强,所以,他们看起来真的很象犯人。光影强调善恶。
郎静山好象只摄风景,那种风景照适合挂在地主阶级的那种审美情绪的家庭。所以,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在中国一直被压抑着。那种情绪表面上看不大对头。
因为我出生于贫雇农家庭,小的时候看父亲填表格时,都这么写,所以,我一直也不喜欢郎的照片,认为那是什么啊,土得掉渣,还满身俗气。特别是那种长卷式的片子看到就厌恶。
后来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都是外国的。汉奸心态,生怕他们不满意,不高兴,哪儿对哪儿啊,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和他们的图片相遇,甚至连原作都没见过,就这么崇拜他们是不对的。的确有过洋奴哲学的那一段。
这就对了,知道了才能分清敌我。敌是敌人,我是我自己。
郎静山终于被人关注了。因为他的情绪是地道中国式的。艺术如果离开这个本土太远,一定水土不服,也一定会变态。
艺术问题,同时也是时差问题。一个人离自己出生地的时差不能超过二到三个小时,不是指飞机或火车的路程,超过了一定不舒服。24个小时之内,好象最大时差在12小时,正好两极,所以,在这个时差段生活的人实际上是人鬼不分的,很痛若,很分裂,非常不舒服,还说不出来,都是给生存逼的。
为什么现在一律的中国人看郎静山的照片是那样的舒服、亲切、完善、宁静、安逸,因为那里没有时差。甚至连伤害中国人的鬼影子都给消解了,处理了,是在世界上最黑的屋子里实施的。暗房,暗无天日的房子里制造了又白又净的无数中国脸和标准的中国图式。
这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文化人在今天突然感悟到的。在今天谁在为洋人画画,拍照、写文章一定是傻逼。
亲爹回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