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张店街道命名的粗浅看法

(2010-06-09 15:18:57)
标签:

淄博

张店

街道命名

杂谈

分类: 规划建设

  人有名,地有名,街道也有名。一座城市有其产生的历史,同样,一条街道也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别是那些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沉淀或被人们约定俗成的街道,甚至有一个关于街道形成的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传说)。

  一条街道从它的名字可以了解它的历史,从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传承和延续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一个城市和某条街道的特殊感情。人们看到街名就能想起历史,想起故事,想起过去。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决策者不仅对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和关注,而且对城市的街道命名也越来越重视。当今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许多文化底蕴丰厚、地方特色鲜明的老地名(包括街道名)在不断消失,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因为这些老地名(街道名)就是一个城市个性特征的写照和缩影。延续使用老地名(街道名)并不是厚古薄今。一个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城市,才是和谐的城市,才是值得回味的城市,也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才让人感到幸福和值得自豪。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可以在每个城市建设,而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却是其他城市不能克隆和简单效仿的。而一个城市的老地名(街道名)就包涵着城市独特的文化。

  如今,很多人认为,繁华的城市街道名要有大都市的气派。其实,这正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误解和错觉,以为唯有西方的才是现代的,只有现代的才是有价值的,导致了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地名、街道名日趋一致,分不出差别,从而使得自己城市独特的文化逐渐逝去。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城市精神和文化日趋迷失的表现。现在很多城市不仅建筑是崭新的,连城市小区和街道命名也都是新的。过去的小街小巷小弄被“现代化”的住宅区所代替,老地名、老街道名被新的住宅区名以及花样翻新的楼名所代替,不少住宅楼以花鸟、果树或诸如“花园”、“豪庭”,甚至用一些洋名等毫无地域文化特征的词汇命名,不仅浅俗,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城市或街道的命名过程中,如果仅仅为了体现所谓的“文明”和“现代”,或仅仅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相适应”而盲目的今天改名、明天又改名,那么即使这些改动,就当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笔者看来,并不是全都合理。因为,一次简单而盲目的改名,会割断一条街道历史文化的延续和记忆,也是对街名和街道文化的一种破坏。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影响的街巷、里弄的名字,我们更不能找一个“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不相适应”这样的理由而随意改动,而是应该加以保护和保留。何况街道改名后,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户口登记变更,门牌号的变更,公共汽车站牌的更换,收发信件的不顺,等等。这些事项的变更登记将涉及到规划、建设、公安、民政、邮电等很多部门,而且这样的变更不是简单的在几天内就能办理完毕。由此,将会给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张店的中心路改为“金晶大道”后,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是多年的习惯和历史的积淀,人们对“中心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二是现在的东一路、东二路、西一路、西二路,等等,是以中心路来划分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中心路”没有了,东一路、东二路、西一路、西二路又从何谈起呢?三是改后的名字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况且有些银行、邮局,一些单位的门牌号与现在的“金晶大道”名不符实,让来淄博(张店)的外地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索。

  在街道命名上,我们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做法,要体现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济南街道的命名有他的特色,青岛和上海都以城市名来命名街道。这些街道命名的方式和方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拿来,盲目的效仿。

  笔者认为,张店老城区的街道尽量不使用新名,最好保留原来的街道名称,即使是改造的“城中村”,也不要以某某园、某某花园来命名,还是以过去的村庄名命名为社区或小区较好,如“五里桥生活小区”、“道庄小区”就很好,小区内部街巷最好延用旧街巷的老地名,使其尽量保留原地的文化传统,以延续历史的记忆、传承和怀念。

  为了与张店老城区区别开来,张店新区可以有独特的街道命名方式,但最好不要使用商业性名称,尤其注意的是禁止商业性买断地名、街名、巷名的做法,以保持一定的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避免若干年后又要改名。这方面,江苏古镇周庄做得比较好。曾有一个比较大的外商企业投资修建周庄大桥时说,可以投资修建大桥,但必须用他们企业来命名大桥。时任周庄的书记(镇长)没有答应,并把“周庄大桥”这个名子保留了下来,其做法应该值得学习。我们在街道命名中,不应只看到金钱,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应从长远来考虑。否则,将因小失大,造成历史遗憾。

  新区街道命名最好不要仅体现在单一的齐文化上。毕竟淄博文化不是单一的齐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形成的一个特殊文化群。其渊源主要是我们这个城市是组群式城市,如果让新区街道体现出齐文化的韵味,那么就会把齐国故都临淄城区的特色掩盖掉,而且临淄城区的街道已经用齐国君王或历史文化名人来命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样,也不能把聊斋文化、孝文化等其他城区的特色文化全部搬到张店的街道上来,毕竟聊斋文化的发源地在淄川,孝文化的发源地在博山。如果要借鉴一部分的话,也只能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而不能喧宾夺主。

  需要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说到齐国故都,一般都说在临淄,很少有人说齐国在淄博;同理,说到足球起源,一般都说是山东临淄,很少说在山东淄博;聊斋文化也是这样。对此,把其他城区的特色文化都搬到中心城区来,或都借用其他城区的文化来命名中心城区的街道,一定要慎重,而且要少用。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用,而是要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聊斋文化的借用,笔者认为,张店有一条“柳泉路”就足够了;对齐文化的借用,淄博火车站广场有一个“齐”字雕塑也够了。如果我们一味地把所有的齐文化、聊斋文化、孝文化等等都搬到张店城区来,那么,中心城区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许显不出文化了,或变成不伦不类的另类文化,也就没有了特色。

  “世纪路”以西的南北纵向路可改为另一种取名方式,比如,以公布的直辖市名字来命名(也不是很合适),也可保留现在的取名方式,即现在的东几路、西几路的取名方式。或许有人对这样的取名方式提出反对意见,笔者却不以为然。比如,济南市的主要街道不管发展到什么地方,绝大多数仍延用过去用地理坐标的方式定路名,以承载历史的记忆和对过去路名的延续。

  对贯穿于村庄的新建次干路或支路,可用老路名或以村名定路名;对合村并居的小区路可用主要村庄名定路名,次干路或支路可用另一村庄名作为路名,或取两个村庄名的一个字组合为主干路路名。

  街道命名一定要避免取洋名。在我的乡下老家,有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路两侧绿化搞得很好,还安装了路灯,让我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变化。但让人费解的是,路边的标牌标注的是一个非常绕口的洋名子(雅迪路)。经打听,这条路是一个企业投资赞助修建的,也难怪用人家的企业和产品牌子来冠名,人家是花了钱的。但是,即使花了钱,非要用这种不伦不类的洋名吗?上面提到江苏周庄修建大桥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当今,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保护和使用好城市中的老地名尤显重要,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地名,更需悉心保护,应继续沿用下去。如果将已经消失的有实用价值的老地名重新启用或移植到新建的某些人文地理实体上,就会让那段消失的记忆再现。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精心挖掘,以便在今后小区或道路命名时使之“复活”,以增加城市文化底蕴的厚重感。

  另外,在以后道路建设或新建小区的街巷建设中,最好坚持先定名后开路的原则,以便在建设过程中能融入更多与街道名相符的文化品味。一条路具体取什么名字,要看这条路原来处在什么位置,而这个位置有没有可值得纪念的建筑物或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如有,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村民的传统习惯,经多方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多方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后,再提出路名的初步意见,尔后报相关部门或一级政府初审,并再经公示,最后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审定批准后才能起用,以确保新建街道有一个响亮、好听、易记,且能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好名子。如此,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写于2009年12月1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