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汽车不值得一碰

(2007-07-20 09:56:36)
标签:

汽车

质量

德国

碰撞

试验

分类: 车友生活
  近一个月来,有关中国民族品牌汽车在国外遭遇“碰撞门”事件的消息接二连三。
  在俄罗斯,权威汽车杂志《autore鄄view》经过其碰撞实验,宣布奇瑞旗云碰撞成绩为近3年来俄罗斯最差测试成绩,驾驶员位置的仿真假人甚至在强力挤压下发生部分解体;同样,德国权威机构ADAC对在欧洲上市不久的华晨BS6(尊驰)天窗版进行了碰撞测试,结果仅获得一颗星的成绩,发动机舱完全变形溃缩,A柱发生严重变形并且进入驾驶舱内。消息一出,国外媒体对中国汽车产品“夺命车”、“敢死车”的评论不少,甚至称它们是“来自中国的废铁”。
  市场的狂热或许是“碰撞门”的内因。中国市场每年涌现50款以上的全新车型,有些民族企业一次就能拿出5款新车,频繁推出新产品,是对企业生产组织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最大挑战。要知道,德国大众在帕萨特B5的基础上研制帕萨特B6就整整花了近10年时间,中国新车推出速度,让人捏一把汗。同样,中国目前的车市价格已经降到全球车市平均水平,甚至不少车型价格已远低于这一水平。要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俗语亘古不变,成本是产品价值的基础,低价格无疑给质量水平打上问号。
  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在于评估体制和模式。在国内的碰撞实验中,民族品牌无一例外取得良好成绩,为何一到国外就栽跟头?记者在采访国内碰撞测试机构时,常常听到机构介绍:“不少汽车企业将新产品送到这里做碰撞实验”;而这次德国ADAC测试的车辆是在市场上“随机购买”的。一个是“送到”,一个是“随机购买”。这样的模式下,怎么会有汽车产品在国内碰撞中成绩丢人呢?
  (摘自7月17日《解放日报》 作者丁波)
 
  看了以上报道,我对国产汽车的质量更加产生了怀疑:老外研制新产品要用10年时间,而我们一年却研制几个到几十个新款,原来花在汽车研制和生产上的心思是不一样,也造就了汽车质量在不一样;咱自己做碰撞试验的汽车是特产车,而老外做碰撞试验的中国车是在市场上随意购买的,难怪碰撞的结果不同了。看来,买车还是买德国车。我不是不爱国,而是我的生命更重要! 生命没有了,更谈不上爱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