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特殊意义
文学院04与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陈春燕
“罗生门”一个读出来很好听的词汇。罗生门,这三个繁体字的组合同样也很漂亮。可是我至今没弄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妨碍人么们熟悉它。至于将这个词汇普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大师黑泽明。伟大的艺术总是模糊的,因为如果它过于清晰,要不就后退一步,成为对于有品位的观者智力的侮辱,要不就前进一步,成为科学或哲学的思辩。所以,试图用在模糊中寻找清晰的定律构架的方法来研究艺术是徒劳无益的,就像分清黑暗中的事物并不能有助于理解黑夜一样。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泽明的电影是《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
……在50年代,《罗生门》被批评为将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给外国人看--这种指责今天看来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国,我也曾面对过同样的怒斥,而我用黑泽明来作为我的盾牌。也许20或30年后,中国人将不会再用那种狭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著名电影导演 张艺谋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在多襄丸叙述的版本里,他自己是凶手,是一名堂堂正正的武士。在死者的妻子真砂叙述的版本中,她是杀人凶手,是贞节烈妇。在借死者的魂的叙述中,他是凶手,使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傲然立于天地间的武士。在樵夫叙述的版本中,多襄丸又成了凶手。多襄丸在陈述自己的杀人动机时说过一句话“都是那一阵凉风……”。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也仿佛是一阵微风,没有给我们留下多深的印象,然而,细细地想一想,恰恰是这一句飞鸿踏雪似的话才是整个故事最根本的基础。毫无疑问,从故事的整体结构来看,多襄丸是一个关键,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想一想,倘是没有多襄丸,没有他的行动,武士夫妇、樵夫和行脚僧人都仍将在他们原来的生活轨道上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自然,樵夫和行脚僧也就更不可能在那个大雨瓢泼的午后,聚在这破败的罗生门下,被这个故事无法确定的真相而困惑、烦恼。本来,在燠热的、没有一丝风习的午后,多襄丸正享受着浓荫下的酣睡,马蹄声和那一对男女走过的声响并没有引起他多少注意,他只是睁开眼,瞥了一下他们,就又合上眼睡去了。倒是那武士,着实戒备地打量了一番这个形迹可疑的多襄丸,当然,凶悍的多襄丸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依然是睥睨地斜了他们两眼,之后便又再次睡去。不料,就在武士夫妇走过他面前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吹来一股风,吹开了马上女子的面纱和裙裾,露出了她纤秀的双足和娇好的面庞。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这稍纵即逝的一幕恰恰在一刹那间进入了多襄丸的眼帘,多襄丸不禁惊讶于女子天使般的容颜。他睡不着了,只见他缓缓地将他的剑拖到身边……这是一阵神秘的风,它吹开的实在是影片中所有人的命运之门。首先,吹开了大盗多襄丸的欲望之门。多襄丸自然不是善男信女,女子的美色在他的心里激起的只是如潮的冲动,但盗亦有道,如果既能占有女人而又不杀掉那个男人就好了。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不笨,于是,他只略施小计,用投其所好的方法就开启了这个男人心中的贪欲之门。接下来的事在影片中是最显扑朔迷离的地方,也是许多人大惑不解的地方。而且,对多襄丸来说,麻烦也接踵而至,因为事情并没有依照他预想的那样往前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大师黑泽明将六个人交错出现在三个不同的时空,使人时时刻刻被悬牵着。
《罗生门》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有独特的拍摄手法蕴涵无穷让人回味的意义,这种深刻的意义是吸引人的一个巨大磁铁。
在他给影片安排的那个光明的结尾中,我们却并不能感觉到怎样的乐观,那个有着时下颇为流行的生活观念的农夫不就硬是抢走了弃婴的衣物了吗?于是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虽然雨过天晴,可天空中依然飘荡着乌云朵朵。而且,黑泽明的亮色最终还是要靠宗教来点燃。诚实,作为人类一直追求的基本品德,是否也存在着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又是什么?而且,建立在这样的诚实之上彼此的信任是否还有可能?更进而言之,人类赖以存在的语言能否胜任对历史的叙述之职?影像,这个我们原以为最为真实可信的记录方式,说到底也终究只是叙述的一种方式罢了,既然它是有叙述者的,它也就无疑地有着叙述者的主观立场。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的牢笼”,它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更是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这一切看上去纯属偶然和巧合,然而,是必然,也是宿命。是他们的本能在一瞬间替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策略,这本能就恰恰是他们心念涌动时全无意识的一闪念。
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罗生门」的意义在于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就编造了天大的谎言使自己让外界看起来很伟大,符合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的道理。
黑泽明还运用对具体事物和景物的特殊处理,他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罗生门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切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在破败的罗生门下,两个正为刚刚发生的事困惑着的人:一脸困惑、迷茫的樵夫和神色凝重的行脚僧。在行脚僧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比连年不断的火灾、战争、传染病、甚至盗匪更恐怖的事,他亲眼、亲耳看到、听得了,同一件事,当事人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讲法!他因此想到,人还能不能相信人,人还能相信什么?是的,说到底,这就是困惑着樵夫和行脚僧的问题,就影像的表层意思而言,其实就是两个词:信任和真相。一位樵夫在滂沱大雨中开始叙述起整个故事。看似一般,毫无所谓的雨,在这部影片中,却成为分隔现实与回忆这两个时空的道具。
在片中,死者的妻子真砂与多襄丸接吻时,眼睛一直睁着,从她的眼睛里反射出太阳的亮光。太阳的光线被假借为电影语言的一种被超乎想像地加以运用,可能这是过去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面对着太阳犯罪,面对着太阳达到从犯罪中获得愉悦的极致,这样的拍摄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没有的。罪也好,恶也好,一般都以为表现于微暗的黑夜最合适,而周围的气氛常常是阴森而郁闷的。可黑泽明的电影则非要把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黑泽明在这里使一种电影样式纯粹到结晶的程度,而这种样式,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却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直到今日,还有无数的后来者都在摹仿和借鉴大师的叙事手法和镜头音效的运用。
在影片技术的角度的突破,特别是镜头的处理方面,大量的静景和人物内心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创造出较为极端的心理情景。所谓的人物张力和安静的镜头创造出一种俯视的感觉。这样更让观众能从上往下看,博爱之心也就如此产生了。黑泽明的电影镜头感是很强烈的,正是这种镜头感和形式主义创造出了经典的“武士对诀”动如烈火静若大山意境。所以美国人在借鉴这种形式后强化了代表美国式牛仔精神的西部电影。枪手对诀的意境感成为好来坞称霸全球电影业的招牌。所以美国人尊称黑泽为大师。
罗生门,不只是一个残败的佛寺山门,而是命运之门,灵魂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