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诗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第一期的卷首语,我使用绿色的字,象征生机、希望和春意。——老巢)
“比往年冷些吧/冷出个样子/冷到我们心里”,这是我写去2007/10/12的一首题为《说给眼前这个冬天》的诗开头几句。后面我又写到“再下场大雪吧/下几天几夜/路上开不了车”。而今,一场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雪,从北往南,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机场停飞,高速封路,车站挤满等待回家的人,而铁轨也部分瘫痪。写这首诗时我没想到,雪,能带来丰年和诗意,也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然这仅仅是巧合。我不必因为眼前的大雪及其造成的后果,而对自己写出这样的一首诗而愧疚。我想说的是,美好的愿望一旦成为事实摆在面前可能就不美好了,甚至完全相反。大到人类历史、民族信仰,小到个人经验、儿女情长,这样的例子都不罕见。美梦只在梦的范畴是美的,落到实处就不一定是美的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满怀希望,继续做梦,继续为明天做出最可惜的牺牲,甚至被最信任的力量颠倒黑白。
刚过去的2007年是中国新诗九十年,本指望匆忙的时代和人民能为诗歌驻足片刻,给予短暂但却深情的一瞥。但我失望了,中国新诗并没有因为自己的90岁生日而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祝福,和以往一样被冷落被忽略,继续着自己的所谓边缘化生活。当然诗歌的火焰并没有因此而黯淡,相反,凄风冷雨更激励了不服输、不认命的诗人们。他们立足民间,相互取暖,更热烈地燃烧,使中国新诗在这个冬天迸发出值得期待的光辉。
新年伊始,京城里的诗歌活动此起彼伏。千里之外的南京,一群诗人和文学教授继推出了“2007诗歌排行榜”。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几位活跃在当代诗歌前沿的诗人作品被列入“庸诗榜”,极大地调起了媒体和公众的胃口,一时间众说纷纭,好不热闹。本期刊物给此榜一定的页码,并不代表本刊和我个人认同此榜,而是客观呈现,期望在圈内外引起更广泛更持久观察和辩认,让真正的“好诗”在争鸣中脱颖而出。
至于我本人名列“年度诗歌贡献榜”榜首,除了感谢,我引以为对自己的督促和煽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节衣缩食,将有限的财力更多的投放到办刊和与诗歌有关的事情上。还回到开始的那首诗里,既然大雪“在城里乡下/所有水上结冰”,封锁了道路,那“/我们不回家/在家就不出门/就喝很多酒/就拥抱在一起/热烈地死去”。这里的“死去”是“死”的反义词,活力四射,比“活”本身更接近诗歌、春天和家园。
附一:
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2007年度诗歌贡献榜
人 物
老 巢
作为一名诗人、导演、赢利并不丰厚的文化商人,他表现出对诗歌事业纵横无羁的热爱。即使在经济拮据时,他也能义无返顾,连续三年(含2008年)每年鼎力出资30万元,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设立“中国新经典诗歌奖”。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告别了那种四平八稳的官刊风格,有力推动了批评界对诗歌现象、诗歌团体及作品的关注,达成了对诗歌、诗人及批评家的归纳与研究。他以导演和文化商人的魄力,使得这份杂志在当下中国众多的诗歌刊物乃至于文学刊物中,具有了强悍、深厚和敏锐犀利的突出风格。
默 默
作为“撒娇”诗派的代表诗人,默默和其诗歌同道们在写作中着力于 “温柔的反抗”,并潜藏着一个鲜明的动机——
“撕破那些伪君子的面目”,让诗歌实现“真正的平民主义”。同时,默默还是《撒娇》诗刊的核心人物、出资人兼编辑者。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他不局限于一方个人写作的空间,还能够不计得失、不辞烦劳,为诗歌、为他人力尽义务,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全心全意为诗歌服务的精神。《撒娇》诗刊的创办与复刊,为诗坛保存了一份有研究价值的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由他个人负担的诗刊中,既有对个人趣味的张扬,又不乏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包容,表现出多元的气度。除自办诗刊,他独出心裁创办的“撒娇诗院”也让人耳目一新,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哪怕短暂却是温暖的“乌托邦”式的诗歌家园。
中 岛
1990—2007,18年的时间,他的大量心血倾注给了名为《诗参考》的民间诗歌刊物,这本刊物迄今已出版25期,并且还将继续出版下去。它粗砺、自由、有锋芒、有力感。这本令人尊敬的刊物,除了少数的若干期有朋友人力的参与之外,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中岛一手完成的;厚重的刊物,耗费时间与心力,还耗费着他赖以维生的本已捉襟见肘的收入。没有热爱,没有殉道一般的信念,没有对自己所做工作意义的清醒意识,无法在清贫中坚守下来。在对诗歌作品的选择上,他不妥协,少杂念,不媚俗。他的工作,对展示与保存当代民间汉诗的精华阙功至伟,对从事汉诗研究的人们来说,《诗参考》具有不能忽略的意义。
潘洗尘
作为一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经商活动已成了对诗歌的鼓励。1998年以来,他通过设立“天问诗歌奖”、“诗探索奖”,出版“天问诗歌丛书”、“诗探索丛书”,承办《星星诗刊》理论版、举办“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天问诗歌公约”等众多诗歌活动,在提升公众的诗歌鉴赏力及倡导诗人写作的自律方面,做了大量为人称道的工作。最使人钦佩的是,近年来他出资两百多万元用于诗歌事业,通过对诗歌精神的竭力弘扬,致力于将诗歌这个最为古老的精神方式镶嵌在市场化的严酷时代。
潘维
作为江南才子,他是愿意让诗歌及文化责任在身上发挥作用的少数人。2004年以来,他连续策划了两届杭州“不完整世界”诗歌文化活动,以及20场以上的地方性诗歌朗诵会,前后邀请国内外重要诗人、画家130多位,组织众多诗人撰写艺术家画传(已出版8册),通过已颁发两届的“中国诗歌贡献奖”,彰显和强调了诗歌语言在当代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他成了能避开个人世界的局限,利用从诗歌提炼出的诗意描述,贡献于当代文化的少数诗人。
曾 蒙
这个“70后”的重要诗人。偏居西部小城攀枝花,却以一己之力,主持中国资讯最丰富、最具有先锋性的民间文学艺术网站——中国艺术批评网。中国艺术批评网的诗人专题,以其前沿性、实验性和革命性,见证当下汉语诗歌现场的最新动向,也使其成为汉语先锋诗歌的重要阵地。曾蒙的工作,同样彰显着我们的时代诗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可能性。
附二:《说给眼前这个冬天》
比往年冷些吧
冷出个样子
冷到我们心里
在城里乡下
所有水上结冰
我们小心翼翼
滑倒在各自
挂冰凌的儿时
那时你很干净
雪下得很厚
白得晃人眼睛
不忍心踏上去
我们堆雪人
插上鸟的羽毛
我们打雪仗
假装两小无猜
再下场大雪吧
下几天几夜
路上开不了车
我们不回家
在家就不出门
就喝很多酒
就拥抱在一起
热烈地死去
2007/10/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