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文学垃圾中青年作家文学史古典文学中国老巢 |
分类: 老巢随笔 |
文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常识。
换句话说,文学的基本姿态应该是“向上”的。对我们日常的、琐碎而平庸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提升的力量。应该是好梦、是美的幻象、是现实缺陷的替代性美满。
从前的文学正是这样的。并因此获得普遍的尊重和抬举。
于是,尽管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却多少年昂着头“仰望星空”!而现在呢?文学都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生活的暗疮和私处。是肮脏的脓血和排泄物,是垃圾。这就是诗人潘洗尘所说的“肉眼凡胎”和“低于生活”。
我们有着悠久而博大的文学传统,遗憾的是这传统与当代文学是割裂的。
所谓“新文学”从产生到今天不到百年,尽管有许多努力,但始终没有打通与古典文学的隔阂,始终没能完成与传统的对接与继承。“五四”时期对汉字与古汉语过于偏激的态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至今不但没能肃清,还有着更加极端的表现。
从翻译与模写西方掀开首页的新文学一开始就可疑和不自觉。
“让梦想照进现实”、给生活以“诗请画意”,应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难能可贵的传统之一。中国新文学的始作俑者、“五四”时期的大师们以及后来的追随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是他们获得注目和长期纪念的重要原因。但今天的写作者似乎更愿意把目光从现实人生收回而投放到个人生命脆弱与黑暗的病态部分。一味“向下”!
比庸俗、比无耻、追腥逐臭,是今天的文学“时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我们今天的中青年作家是先天性营养不良的,对传统和西方都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既不能像“五四”时期大师们那样学贯中西,又丧失了革命年代的激情,甚至拿不出起码的勇气与真诚,去探索文学语言新的可能性。没读过几本书没走过几步路,对置身其间的社会与人生无心也无力发言。
我们的年代也许不是最激动人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自信而美好的声音与过去和未来对话。有责任心和远大抱负的文学家们应该以积极姿态帮助我们的生活清扫垃圾,而不是制造。愿不愿意,我们都是自己时代的“囚徒“。
我说过,再出色的作家也不能脱离时代走到命运的外面写出伟大的作品。
如果我们不及时反省与自救,任现在的“垃圾状况”延续下去,那么文学史,就是许多文朋诗友削尖脑袋、不择手段想要挤进去的文学史,将以最轻描淡写甚至是空白的方式,把我们轻轻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