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视画家村杂志记者艺术家杨义巢上海 |
分类: 老巢对话 |
■记者:身为诗人,怎么想到拍一个关于画家的戏?
□杨义巢:这个不矛盾。各种艺术之间没有什么太多的隔阂。我们思考的内容,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们在创作中所面对的一些困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可能是用色彩和线条,我是用文字。我认为一个诗人不能指望着诗歌来养活自己,他们应该在社会中承担一些其他的工作。电视剧本身就像是一个工程,很多时候导演就像个工头。
■记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画家村》?又怎么想到起用香港演员?
□杨义巢:两年以前就开始构思了。其实最初在内地演员里也考虑了很多,要比较有艺术家气质的,严格的说内地的这种演员不多。这时候有人介绍了吴启华先生,我以前也看过他的表演,我觉得他身上还是有那么一种很雅的气质。但是香港的演员来演内地的戏,这中间的转化的难度是有的,包括普通话。在合作之中发现,他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不错,入戏快且深刻。(听说吴启华在里面是同期录音?)我们一开始想让他讲同期,甚至修改了他的身份,但是在现场他的压力比较大,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说话上面,所以最后还得找人配音。
■记者:选择王雅捷的理由呢?
□杨义巢:我以前也看过王雅捷演的戏,基本上是演中年妇女的角色。现在很多年轻演员通常是靠脸蛋或者噱头来炒作,而我第一次看王雅捷的戏,不觉得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我认为她就是那么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后来还是她公司让我看了一张她没有化妆的照片,我觉得她身上还是有艾羽那种气质的。艾羽有一种叛逆的气质,说她成熟她还是一个孩子,说她不成熟,她又有很多的思想。她就是以这么一个青春的气质进入到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当中,就在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碰撞。当时安排艾羽这个角色,就是代表青春的一个亮色。放在相对比较暗的艺术家中,就会很跳。
■记者:该剧是半纪录式的,是有点写实的意味吗?
□杨义巢:对。首先我们选择是真实的场景,我们是在艺术家家里拍的,实景本身带有一定的纪录性。我们的环境没有经过多少的雕琢。另外,真的艺术家和诗人会以他们真实的身份在剧里出现,而且前不久的几个有关画的艺术展我们都去拍了,打算把这些真实的东西有机地融到我的电视剧当中来,配上旁白。而这个旁白实际上就是我对现代艺术以及艺术家生存状态的一些思考。(这些会不会和电视剧故事本身有一些脱节呢?)这需要一些技术上的支持。现在这只是一个想法,至于剪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我还不太确定。我还想把这个有关画家村的题材拍成电影、话剧等等,立体全方位地解读“画家村”这个词。
■记者:丁一凡有没有原型呢?
□杨义巢:应该讲我跟各种艺术家接触的都很多,比较熟悉他们的生活。要是说谁就是谁,这倒不一定。但是会综合一些,比如丁一凡的身上就寄托了我对艺术的一些思想。(丁一凡为什么会来到画家村呢?)因为他对当代的美术教育体制不太满意,他是一个非常有良知的,非常有个性的艺术家,他就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离开学校,到画家村去生活。
■记者:未来的计划是?
□杨义巢:其实在《画家村》之前就一直在写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作品。因为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不一样,虽然上了大学,但是却没有出路。他们真的快乐吗?有谁去真正地关心过他们?我想需要跟他们多接触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