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冲击和电信转型

(2006-03-29 11:30:02)
分类: 网络演进和电信转型
  
一、网络的演化

  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电信业认识到未来电信将基于分组业务,但是对互联网的开放体制电信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电信业提出要发展一个可管理的、能运营、能盈利的IP网络。实际上这么多年电信业的发展就是在建立一个可管理的IP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下一代的网NGN。

  今天无论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网通,以及世界上主要大电信运营公司,它们将基础IP网络,从物理上隔开成为两个网。一个是公共互联网,其运营方式基本上以宽带包月服务为主。过去的163、169现在分别属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做为公共互联网。另外一个是可管理的IP网。为此中国电信新建了CN2。网通则是利用原来小网通CNCNet,这两个网物理上是隔开的。这是目前形成的格局。

  按照这个思路,下一代的网络包括移动的和固网的,将出现了两个平台并存的局面。接入服务器输出一路就接到可管理的IP网,比如IMS、NGN平台。另一条路是直接接入到公共互联网。

  中国电信2004年年报:互联网接入差不多占总收入的8%-9%,可管理的实际上只占2%,加上专线也只占4%多。宽带公共接入网是主要收入来源。电信收入的主要收入,70%-80%还是话音业务。

  两年前普遍的观点认为话音业务在公共互联网上做IP电话是不行的,没有QoS保证,不能提供作为商业运营级的话音。实际上目前电信的IP电话都是专线提供的,最早曾经尝试通过公共互联网来做效果太差,不能使用。结论是公共互联网上做IP电话不行,要在可管理的IP网上才能做。未来电信业务将移到可管理的IP网,公共互联网接入只是作为一个业务。我本人那几年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解决可管理的接入问题。2000年互联网出现泡沫,更增加了电信运营商必须做可管理、能赢利的IP网,增长了信心。

  2003年以后出现了新情况。首先是宽带的兴起,宽带接入在我们国内差不多是2003年开始,ADSL成本大幅度降低,120元包月的模式运营商能够维持,用户可以接受,宽带业务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其次,宽带业务的发展,网络宽带提高,公共互联网的性能得到很大改善,人们发现在这个网上做电话不再是不可以的,而且很好。第三就是互联网业务的复苏。开始是移动短信为互联网门户网站带来丰厚收益,随后互联网的其他业务也起来了,整个互联网的业务就开始复苏。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资本市场也重新回来投入互联网。今天资本市场在IT业投资最丰厚的收入是互联网业。这三个因素作用下,前面提到的结论:“未来电信业务将移到可管理的IP网,公共互联网接入只是作为一个业务”又被动摇了。

1.互联网的电话

  互联网的电话不同于现在IP电话,IP电话是运行在专线或可管理的的IP网上。互联网电话是随着宽带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宽带互联网的特征一是采用宽带接入网络,第二是整个传输网络的带宽大大提高。比如中国现在出口带宽是70多Gb/s。1993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和美国斯坦福有一条线路是64Kb/s,那时候全国就靠这条线和美国互联网联接。12年带宽增加了一百万倍都不止。带宽的快速增长,网络性能改善使得在公共互联网上运行电话的效果非常好。

  最早互联网电话还是PC到PC,然后由网关下来就可以落地。如在美国影响很大的是Vonage,就是35美元包月提供市话,国内长途业务。打破电信业传统按时计费的规则,所以这对美国的通讯业影响非常大。再如是Skype工作在公共互联网上,它没有使用传统的软交换的方法,而是用P2P的原理,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话音。PC到PC通话免费,落地到PSTN收费低廉。Skype已经拥有5000万注册用户。

2.宽带的兴起和包月成为主流模式

  宽带发展是基于包月,开始阶段电信运营商试过各种方法计费,但是都得不到用户的认可,只有包月出现才出现了宽带的爆炸。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年的宽带业务都是爆炸式增长。包月的结果一方面是促进发展,第二对用户来讲是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包月就和吃自助餐一样,猛吃,没有后顾之忧了,也促进了宽带的发展。

  现在中国电信加中国网通的宽带注册用户数已经有三千多万,宽带上网人数大概有六千多万。包月的兴起实际上是对电信运营业一个非常大的冲突,包月违反按量计费原则,电信运营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包月,一包月就没有QoS问题,不能提供差异服务。包月使得整个电信运营的模式改变了。可管理的IP网的运营基础不复存在。

  所以固网运营商最羡慕移动,移动通信保持了传统电信按量计费的运营模式。移动通信是一个专网,被称为是有围墙的花园,它有专门的协议,专门的网。ISP新浪也好、搜狐也好,都是在移动运营商的控制之下,门户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收钱是移动运营商收,说移动一咳嗽新浪就得生病,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正是把电信运营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固网运营商特想学移动,说能学移动问题就解决了。遗憾的是固网没有学成移动,移动反过来学固网,这是今天的现实。

3.日本移动通信市场分析

  2004年日本三大运营商3G宽带数据上网业务全部变成包月。这件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日本的电信运营商非常不愿意走这一步,但是被形势所逼不走又不行,明知走这步以后的事儿全乱,但还是要走。参见图三,第一阶段是IMode等推动快速增长,第二阶段是照片邮件等支持提高数据ARPU,第三阶段是包月带动发展。

  日本KDDI、DOCOMO和Vodafone三家公司从2003年到2004年发展包月业务,KDDI采用的是EVDO系统,DoCoMo采用的是WCDMA系统,沃达丰采用的是WCDMA系统,自从提供包月收费以来,在日本移动宽带数据用户猛增,流量增的更快,DoCoMo分组用户流量是一般用户的13倍。这个结果使得日本的3G容量一下顶不住了,所以现在发展HSDPA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包月是变成了宽带业务的主要运营手段。所有运营商都明白包月的影响,但是由于竞争以及用户的喜好,你左右不了用户行为,这样被迫走上这条路。移动宽带包月接对整个移动通信业务产生冲击,3G的手机上互联网是包月,用户手机可以一直在线,用Skype打电话一分钱都不花儿,不再使用按时长收费的移动电话。我说这个观点给台湾一个朋友,他去美国就问美国移动运营商Cingular这个问题,他们回答是第一尽量推迟这一天的到来,第二是以后怎么办想都不敢想。在日本做包月也是加了一些限制,必须话音打够多少时间,但是一旦包月就控制不住。

4.互联网市场规模

  互联网摆脱了它当初的困难,2003年以后开始赢利,去年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大约有300亿,其中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务达到了180亿,其中接入服务是150亿,虽然这个数字不大,但是我们回比两年前的亏损,还是非常好的,目前总的增长趋势非常强劲。刚才讲是短信救了互联网的命,现在短信的收入占差不多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个数据还在下降,其他业务开始增长了。

  以前中国上市的只有新浪、搜狐、网易这些门户网站,到2004年以后就有八个互联网公司上市了。最近百度上市是很风光的,这说明互联网本身还是有非常快的上升势头。

  电信业一直设想有两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可管理的平台,是电信运营的主要收入,另一个平台是互联网平台,是辅助收入。运营商所设想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局面。但是目前实际状态,由于话音等增值业务,并不需要在可管理平台上做,都回到互联网平台上做。如果在这个平台上做,这两个比例关系就不是这样了,而是倒过来。这样,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做这个工作,我们整个NGN的主要管理都集中在可管理平台上,可是未来的电信运营收入很可能在另一个平台上,那怎么办。

  所以这样对于电信的运营模式以及NGN的体系结构都产生了怀疑。这是我的推论,如果说的逻辑存在,合理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电信业接受了IP,但是没有接受互联网的其他理念,现在的问题是不是要进一步扩大接受互联网的其他理念而不仅仅是IP。

二、转型还是变革

1.电信转型

  (1)电信转型的一般概念包括:第一从单一网络运营商变成全业务的运营商。第二是从传输服务商变成综合信息服务商。变成全业务可以用移动电话弥补固定电话ARPU的下降。而移动通信短信等数据业务的成功更坚定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演化的决心。

  (2)“变革”。军队现在都在提“变革”,我军在“变革”,美军也在“变革”,“变革”就是在信息时代整个作战思想、体系结构根本的改变,而不只是业务的变化。“Transformation”这个词在军事方面被翻译为“变革”,在电信业被翻译为“转型”。实际上我认为叫变革更为贴切。变革包括网络的融合、业务的融合、运营模式的变化,以及充分发挥互联网无所不在的特性。

2.NGN必须面向宽带互联网业务

  我一直呼吁NGN绝对不能仅仅维持原有的业务,NGN目前是运行在可管理IP网的平台上,但是实际上很多业务可能会运行在公共互联网平台上。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对等对接P2P业务。P2P是代表互联网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模式。而目前的NGN在支持P2P业务方面并不得力。

3.P2P重叠网—从集中向分布的演化

  最早的计算机是一个大主机,所有终端接到主机上,是一个集中式的结构,到了PC时代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主机,从集中走向分布。进入互联网时代,www网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时候所有内容放在网站服务器上,通过客户机浏览器来看,从内容存储来讲从分布又走向集中。P2P模式出现又走向分布,这时候在每一个节点上的设备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以P2P共享文件下载为例解释P2P工作原理:要网从站上下载一个文件,一个人下载没有问题,但是一百人,一千人同时下载就会造成服务器堵塞。对等连接P2P的办法是:十个人每个人下载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数据从别人那儿拿,不从服务器那儿拿,通过互换整个文件就下来了。十个人下载服务器的负荷下降到十分之一。这使得网络上下行流量的均衡,通过传输效率。

4.P2P应用

  互联网的基础原理是对等连接,P2P使互联网回归本性,把互联网的性能发展到最高。P2P既可以做内容共享、分发甚至做广播,又可以做通信协作,还可以做分布计算,P2P的应用会带来整个一套全新的网络,这个影响会非常之大。

  1)P2P流媒体。今后P2P广播的影响会非常大。P2P文件下载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网上流量50%-70%是下载文件的流量。最近又开始有网络流媒体。目前中央台网站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提供电视,一台服务器支持1000个用户并发,中央台有16台服务器,有16000人可以同时上网去看,再多的人上不去了。但是采用P2P流媒体这个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所以目前的流媒体发展很快,现在国内流行这三个,叫Coolstreaming,Gridmedia、PPlive。

  2)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融合-网络新媒体

  这两种媒体的融合会产生一个新的媒体,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多对多的传播,传统媒体是一对多,分成播送媒体发布的和受众,我们都是受众,电视台播什么我看什么,出什么书看什么书。互联网的出现把一对多变成多对多,每个人都有听的机会和说的机会,这个事情的影响会非常大。所以我们讲网络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

  早期互联网出现BBS、聊天室等,开始有双向媒体的特征,人们不仅看,还可以讲,这个影响非常大。最早是文字,这一类我们叫热媒体,意思是快速反应,QQ里面聊天的话,你说一句我对应一句,不动脑子。现在开始有博客Blog,这是冷媒体,你在博客上发表东西都是要经过你的思考的。这些东西现在都开始变成多媒体的了,也可以有话音和图像。博客变成播客,是一种视频的流媒体。现在还有网络的IPTV呼声很高,IPTV如果仅仅是在网上替代电视台在网上做广播,还是电视台的节目,这个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视频的内容和网络新媒体以及和P2P流媒体的结合,会造成媒体产业一次非常大的变革。

  3)基于P2P的互联网电话

  IP电话软交换一定要经过一个中央服务器。现在的P2P电话就没有这个中央服务器了,而是用P2P的原理来做的。最近P2P开始和SIP结合,这就把P2P提高到更高的境界。

三、创新新浪潮,发展重叠网络进行互联网的分布式管理研究

  现在电信业解决QoS的问题,解决服务质量问题,解决安全问题,基本上靠的是集中管理的原则。运营商和用户签一个SLA协议,根据用户要求的服务质量,运营商的中央控制机构就要通知沿途的所有的路由器留出带宽支持它该用户的业务。这是现在可管理IP网的一个基本的模式。但是这种集中控制模式和互联网的无所不在特性是相矛盾的,采用中央控制的网就是一个专网,不再是无所不在的。能不能走另外一条路发展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例如两个点之间要通信,这两个点之间有好几个运营商可以提供网络连接,如果在两个点有智能节点可以探测下面网络的状态,就可以选择最佳路径提供连接,也可以把流量分配到不同网络路径。同样能够改进QoS,可以是节流也可以是开源。分布式的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国际上已开始了大量研究,开始研究在互联网上发展重叠网做分布的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是弹性重叠网RON,Tapestry和Planetlab。Planetlab是一个全球式的试验网,现在中国的教委的CNGI的“CERNET2”已经签约参加Planetlab。

  CNGI安排有项目发展智能结点重叠网,准备在CNGI上做一个试验开始实施这个事,原理是刚才讲的原理,它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分布式管理管理任务,第二它本身是一个支持P2P的平台。要产生一个新的运营模式,就是跨运营商的网络,提供综合服务,会有一个产业链合作的问题。这就不详细说了。

四、小结

1.互联网电话,IPTV以及基于P2P各种新的宽带业务很可能是未来电信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新业务很可能是运营在在公共互联网上,而不是像电信业原来想象的运行在可管理的IP平台上。这样的话,现在我们的NGN/IMS平台就受到互联网的挑战。

2.只提业务转型不足以应对互联网的挑战,电信变革势在必行。当然也可以说转型也可以包括这个内容。

3.NGN应该扩大内涵,不能把它只局限于集中的可管理的模式,在公共互联网平台承载网的基础上,通过架设重叠网的办法,来提供分布式管理可能是另外一条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性能网络实验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