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搜索冰冷
(2010-04-18 19:02:25)
标签:
江心岛文者纯粹江枢衢文化 |
分类: 灯下随笔 |
江心岛(江枢衢)
留着鼻涕打着喷嚏从南方回到北京,满以为能暖和些,却依然是一样的冰冷感觉,在家里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这么多年来,我似乎从来也没感觉有这么寒冷过,谁要是再叫唤地球变暖这等屁话,我就想朝丫脸上啐口浓痰,然后把感冒病毒传染给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怕冷,可能是上了岁数的缘故,所以我就一路开始回忆,回想从小到大的冰冷历程,但想了半天,发现以前的记忆都很温暖,并无星点的寒意储存。
我七十年代初出生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在东北一直生活了十年,所有的童年记忆,都是兴安岭冬季的茫茫雪原和夏季的山花灿烂。今天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上小学时所穿的冰鞋。
所谓的冰鞋,其实就是两块跟鞋底差不多大小的木板,上面缠上两根最粗的铁丝,然后用绳子捆在棉鞋上。我记得,当时冬季总是不停地下雪,一层压一层,路上的雪最后被压得跟冰一样结实。我上学时,就跟同学们一起,穿着自制的冰鞋,一路从家滑到学校。因为冰鞋上的粗铁丝能起到冰刀的效果,所以滑行在冰面上,不仅轻松,而且很好玩。
记得当时在东北的小学,课堂里都生有火炉,是那种有大铁盖的火炉,这个大铁盖是我们的最爱,因为每到课间,我们都会拿出馒头片来放到上面烤,当馒头片被烤得焦黄时,整个课堂都充溢着一股香气。写到这,一边回忆,我一边已经开始咽口水了。
东北的十年生活,我无论怎么努力追忆,也还是感觉不到寒冷,虽然当时的冬季都是零下一二十度,可是在脑子里储存下来的,只有冰鞋、热炕和火炉。漫天飞雪和树挂,也是那样美丽和清新,无有一丝的寒意。而东北的春夏,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美的让人发醉。我所在的农场周边,满山都是野花,多是红黄两色,所谓大地锦绣,也就是这般样子。
十岁时跟随父母回到山东老家,在山东的生活又是十年。八十年代的山东,大部分城市都没有统一的暖气,一般都是家家户户烧“煤球”炉子,用一根一根的铁皮烟筒接起来在屋里取暖。我父母可能是在东北待长了,回到山东后便感觉不到寒冷,所以我家在山东从来就没点过炉子,而我一样也没感觉过寒冷。
我记得在山东最冷的冬季里,我也就是穿一件毛衣,外面再套一件单的夹克,连棉袄都不穿。再冷的天,一路骑车狂奔到学校,都会少许冒点汗出来。那时候上初中,天天都要跟同学打篮球,三九天能把内衣湿透,学校也没有洗澡的条件,随便抹一把脸上的汗,便湿着身迎着风一路狂飚回家,压根就没感冒过。
二十多岁后,我一个人跑到北京,从此驻扎下来,一直到现在,是我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破地。北京是个统一供暖的城市,冬天只要不出门,在家里其实是蛮舒服的。三十多岁前,我在北京也没什么寒冷的记忆,只是这几年,可能是有点老了,身体便渐渐开始体验起寒冷的滋味。
今年这个春天真你妈的冷,我从北京到江南,都是毛衣外面套着皮夹克,依然被冻得感冒至今未愈,想起来就郁闷。不过也不能怨老天,只是自己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看来以后得加紧锻炼,强身健体不光可以御寒,艳遇时也能装得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