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事如风 |
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据《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宋高承《事物纪录》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做。高祖之征陈希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之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也”。五代后汉的李邺,受口吹竹笛可以发出响声的启示,在纸鸢上缚上竹哨,纸鸢升上空中,受到风吹,便发出像古筝一样悦耳的声响,故纸鸢又称“风筝”。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到了唐朝时,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笛,而且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灯。夜晚风筝升空,华光点点。明清时放风筝已十分盛行。《北京竹枝词》再现当年的情景:“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试立御河桥上望,纸鸢无数夕阳中”。
传统风筝以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纸裱糊。现在人们不断探索求新,采用了塑料、尼龙等面料,使风筝可放可收,更加坚固耐玩。
风筝的外形千姿百态,色彩斑谰。由最早的模拟蝴蝶形状,发展、增加了孔雀、大雁、喜鹊仙鹤、蜈蚣、鲇鱼、凤凰、飞虎、金鱼、蝙蝠、长龙等动物风筝。除此,还有传说中的各色人物,如嫦娥、哪吒、哼哈二将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风筝很有研究,著有《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书中不但绘有彩图,而且还有诗句说明风筝的扎法和画法。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的制作在各地相当普遍。但作为风筝的集萃之地,还推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四地。各地风筝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风筝文化孕育了许多善制风筝的能工巧匠,许多家庭因制作风筝的技艺精巧、独特而发展成了风筝世家。
高山族亦有清明放断鸢之俗。把风筝放到最高点,便将线断掉以驱瘟疫;也有认为“鸢辄引令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病人康复周年,放风筝谢天。农家放风筝则是为了驱吓鸟类以促丰收。高山族的风筝有平面筝和立体筝两种。风筝竞放时,除了比制作精巧、造形华美外,还要比放飞高度。也有风筝高空互相咬斗碰撞之戏,斗落的风筝,大家哄抢,场面十分热闹。
藏族的风筝外形精巧美观,多为正方形和菱形。儿童和青年放风筝,不仅要比高远,而且要看谁把对方打下来。比赛时,风筝线上大多涂上掺有玻璃渣子的胶水,加大摩擦力,用以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老人放风筝,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说明自己越健康长寿。
古人咏风筝诗赏析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